那些在家长“控制”下长大的孩子,后来都怎么样了

2019-11-29     爸妈精读




作者:灯塔(爸妈进化论主笔)


这两天看到这样一则新闻:贵州省三穗县民族高级中学,高中生王益虎从家中4楼阳台纵身跳下,永远的离开了这个世界。


很心痛这些年来,以各种方式自杀的孩子们越来越多,甚至成人。到底是什么让他们觉得生不如死?



看到这个新闻,我的第一反应就是孩子心理受到了很大的伤害。


果不其然,孩子被确诊为精神分裂症。


可是接着看下去,发现孩子的父亲将这一切归咎于学校设置的“思想道德提高班”。他认为就是因为孩子三次被班主任叫到“思想道德提高班”反省,才得了精神分裂症,才导致这出惨剧的发生。



接下来的采访中,他甚至始终不认为自己的家庭和儿子的离去有关。他说:“儿子虽然不和我们说话,但他心里知道我们爱他。”


事实上,儿子已经很多年没有和父母说过话了。甚至于,在学校也不和同学说话。但在11月6日那天他对父亲开口了,所说的却成为了在这世上的最后一句话。


相关部门发布过一份《全国家庭教育状况调查报告》,这份具有代表性的调查报告指出:中国的父母和孩子存在着很大的沟通问题。


数据显示,两成多家庭几乎没有亲子沟通,还有很多家长在亲子沟通中,不讲究方式方法,对孩子缺乏起码的尊重。


父母和孩子有效沟通的缺失,不仅会损害亲子间的关系,还可能让孩子走向极端。


王益虎之所以选择了这个极端,是因为家不再是温暖的港湾,只让他感受到痛苦,他绝望透了。



01

高压下长大的孩子缺乏自我


满篇看下来,我注意到的是父亲的另一个身份——教师。


我想我大概能了解这个孩子跳楼的原因了,因为我的父母曾经也是教师。


我和王益虎有着相同的经历,就是很多年不怎么和父母说话了。即使说,也只是偶尔的几句敷衍,或者就是大吵。


高中时,因为对所在学校的不适应,经过深思熟虑,我决定回家和爸妈商量,是否能够帮我转学?


当我鼓足了勇气找到他们,刚说了一句:“爸妈,我想和你们谈谈。”所得到的并不是设想中客观的分析和谈话,而是一句怒吼:“谈什么谈!你以为你是谁!你有什么好谈的!”


这句怒吼来自于我爸——曾经也是一名教师。而我妈,当时也是一名教师,在一边附和着我爸,说我长本事了,还想什么是什么了。


我的诉求是什么?我都还没开口啊!就在那一瞬间,我彻底关闭了心门。从那以后,我不愿和他们多说话,高中住校,同学们期盼着周末,而我甚至都不愿回家。


心与心的距离,就这样渐行渐远。本应是最了解孩子的教师,却永远无法理解自己的孩子,那种痛苦与绝望真的让人很难受。


从新闻中了解到,刚上高一的王益虎因为基础弱,父亲想帮他打牢基础,将其转到初二复读。后因期中考试没考好,他要求儿子重做试卷,否则不能吃饭,但儿子宁愿饿着也不做。自此父子二人再未说过话。


看得出父亲王诚章有着强烈的“望子成龙”的心态,于是以自己认为的“好”的方式去帮儿子做决定,做选择,却丝毫没有意识到,这其实是一种控制。


控制欲,最容易发生在教师父母,或者说高知父母身上。因为他们总是无法接受优秀的自己拥有平庸的孩子。


为了摆脱这种控制,我们只能以自己的方式做选择。


相较于王益虎的极端选择,我还算是比较幸运的。当年第一次高考时,我考上了本地区重点大学,可是因为离家太近,在所有人的不理解下我坚决选择了复读,就是为了去一个更远的城市远离父母,最好毕业后都不要回来。


我们做出这些选择的目的只有一个,努力做回自己。因为这些年在父母的控制下,我们早就失去了自我。




02

被控制的人生会遗传


上周和闺蜜一起带着孩子出去玩时闲聊,我说起想让孩子去上的那所学校赞助费涨价了,可能在经济上是一笔不小的负担。她对我说了这样一番话:


孩子是哪块料就是那块料,不是的话你强迫也没有用,即使你去上了那所学校,可她根本就不是学习的料,这钱不是白花了吗?你这完全就是自己一厢情愿的想法。


在我还没来得及辩解什么的时候,她继续说道:


“上次在我家你让孩子上英语课的时候我就觉得,你的那个行为,你自己可能没有意识到,你是在逼迫她。”


我惊觉。不知不觉间,我也变成自己父母那样了吗?我也开始复制当年父母对自己的要求了吗?


多么可怕,这样的教育压迫竟然是会遗传的!


万幸,我被点醒了,我可以避免孩子再受我受过的伤,又变成另一个我。


当然,并不是所有的教师父母都如我们的父母这般,拼命控制自己的孩子,也有很多孩子活出了真正的自我。


还记得高中时的班长,性格开朗,很讲义气,成绩一般,但是活得很洒脱。我一直很羡慕她可以那样幸福。


班长的妈妈也是教师,她有个弟弟,从小成绩优异,小小年纪就考上初中重点班,紧接着是重点高中班,高考时按照成绩排名上了南京大学。


这开了挂的人生何尝不让人羡慕?然而在他大三的时候,打电话告诉父母想要退学,他太痛苦了,实在无法坚持在自己不喜欢的专业里学下去了。


一开始父母听完自然是反对。他可是家人眼中的骄傲,而且仅有一年就毕业了,还是重点大学。


知晓此事的班长只问了父母一句:“你们是想要一个重点大学毕业却变成神经病的儿子,还是想要一个虽然普通但是正常的儿子?”


得到了家人理解的弟弟退学回家重新复读,依旧以高分完美地考入了自己喜欢的大学和喜欢的专业,现在也小有成就。


其实,父母的爱与理解,足以成为孩子坠落时最后一把降落伞,成为天使的翅膀。



03

接纳不完美,才能更幸福


北大学子弑母案凶手吴谢宇在外人眼里,就是一个近乎于“完美”的孩子。

吴谢宇的母亲谢天琴也是一名教师,始终对自己“高标准、严要求”。原则性极强的她在孩子的教育方面,也丝毫不会降低相关标准。


据知情人透露,她对孩子有着极强的控制欲,比如母子俩每晚必定通话;比如对孩子提出全面发展的要求,不允许偏离轨道的事物存在,与性有关的字眼,是绝对的禁忌。



长久以来,吴谢宇也遵照着母亲的意愿,以少年楷模的完美人设生活着,却在无形间压抑了作为一个孩子的天性。尤其在父亲去世以后,家中只剩下了母子二人,提出要求与遵循要求,展开训练与接受训练,很可能成为吴谢宇与母亲的日常。


追求完美的谢天琴怎么都不会想到,自己最终竟然被自己培养出的“完美”儿子所杀害。


“完美”从来都不是一个肯定词,而是对一件事情的苛刻要求,当这个要求越来越过份时,终将会被“完美”反噬。


自从和闺蜜那次聊天后,我反思了下自己,回想着女儿出生以来的一切。


出生时是巨大儿,一出生就低血糖。生产中由于头部横位顺产转为剖宫产,没有经过产道的挤压,据说会导致感统失调。


由于身高一直属于超高,快到一岁半了才学会走路,会走了以后才学会爬,运动能力不好,身体协调性很差;性子很慢,胆子很小,专注力也不太好;总之,她的一切发展都比同龄孩子慢一些。


可她依然有许多优点。比如:从小就很独立、坚强,会关心他人,体质也很好。生病时打针吃药都不会哭,小小的她上幼儿园可以自己从园门口走进教室;会有很多奇思妙想,长得还很漂亮,尤其是她的英语发音是那样的标准动听。


也许女儿现在学习不如我小时候优秀,但是年幼的她情商却比我高多了,我为什么要去用那个被迫优秀的自己来和她比较呢?世上没有完美的人,但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


因为孩子从不是父母的附属品,他们生来,只属于自己。我的女儿,她是我深深爱着的孩子。


在孩子的眼中,自己的父母都是最好最棒的,而在家长眼中,孩子都是有缺点的,完美的都是别人家的孩子。


我们常用成人的标准去要求孩子,却忘了他们还只是个孩子。


我们总是让孩子以超越别人为目标,却没看到孩子的进步。


请用你的心,看见自己的孩子。



作者简介:灯塔,富书专栏作者,热爱学习,热爱写作,一名重视幼儿教育、致力于推广亲子英文阅读,享受与孩子一同进步的妈妈,相信终有一天,能够在亲子文写作领域开辟出一片属于自己的天地;本文首发爸妈精读头条号;爸妈精读系头条号签约作者,本文版权归富书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侵权必究,富书2018重磅推出新书《好好生活》


• 图片源于网络,版权归图片所有者。

文章来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ans/ChkitW4BMH2_cNUgWYBA.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