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后的汉族拥有鲜卑族和古汉族血统,客家人才是纯汉族血统

2019-12-13     新疆地理百科

拓跋珪建立北魏后,对拓跋鲜卑建立在血缘基础上的部族制度进行改革,“离散诸部,分土定居”,使各个民族都成为北魏的编民,加强了中央集权。并且大兴农业,开立屯田,稳固了北魏的经济基础,加速了拓跋鲜卑封建化的进程,为日后魏王朝的强大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395年,后燕攻北魏,拓跋珪率军在参合陂(今山西大同东南)大败后燕军,并乘胜南下。397年,攻破后燕都城中山(今河北定县),后燕灭亡。398年,拓跋珪迁都平城(今山西大同),称帝,史称道武帝。拓跋珪击败后燕进入中原后,鼓励农业生产,其奴隶主贵族也逐渐汉化转化为封建地主。拓跋珪招纳汉族大地主参加统治集团,加快了鲜卑拓跋部的汉化进程

鲜卑族建立的北魏

423年,拓跋焘即位,为北魏太武帝。拓跋焘雄才大略,通晓兵法,在历次战争中,常亲自率军出征,临阵勇猛,多获胜利。先后在431年灭胡夏,432年灭北燕,439年灭北凉,统一北方。拓跋焘死后,文成帝拓跋濬、献文帝拓跋弘、孝文帝拓跋宏相继登基,逐步实施了改革,使社会经济由游牧经济转变为农业经济。孝文帝即位后,为了缓和阶级矛盾,限制地方豪强势力,在冯太后的辅佐下进行了大范围的改革。诸如实行俸禄制、均田制、三长制、迁都等,极大地促进了北魏经济社会的发展,促进了民族大融合,也为隋唐统一全国创造了条件。

建立北周的宇文氏来源于东部鲜卑时期的宇文部,分布于今天的西拉木伦河和老哈河一带。宇文部祖先是北匈奴迁往中亚后,留在故地漠北的部众东迁与鲜卑人混居以后被同化的族群,为匈奴裔。宇文部在首领宇文莫那带领下,自阴山南迁至辽西,同辽西慕容部发生多次争斗,并且大多被击败。最终在344年,宇文部受到慕容部毁灭性的打击,宇文部部众散落各地。


557年,宇文泰的儿子宇文觉废西魏恭帝,自立为帝,是为北周孝闵帝。改国号为周,史称北周。557年,孝闵帝年幼,大权掌握在堂兄宇文护手中。九月,宇文护杀孝闵帝,立宇文毓为帝,即北周明帝。公元560年,宇文护又毒死明帝,立宇文邕为帝,是为北周武帝。公元572年,周武帝杀宇文护,亲掌朝政。亲政后,周武帝宇文邕采取了一些经济政治的重大举措,国势日渐强大。而东邻北齐在高纬的统治下,朝政败坏,民众怨声载道。这也激发了北周武帝统一北方的决心。

576年,北周发兵攻北齐,先占晋阳(今山西太原),继续东进,577年攻陷北齐都城邺城,北齐后主高纬和幼主高恒被周人所擒,北齐疆域仅余营州,北方基本统一。后北周又进军南方的陈朝,取得了长江以北的土地,北周领域扩大,为后来隋朝的统一打下了基础。581年,杨坚受禅代周称帝,改国号隋,北周亡。583年,隋军攻克营州,北齐彻底灭亡。

隋唐时期的汉民族主要是以汉族为父系,鲜卑为母系的新汉族,如隋炀帝杨广和唐高祖李渊的母亲都出自拓跋鲜卑的独孤氏(唐太宗的母亲是汉族) 唐太宗长孙皇后是胡汉混血,有一半汉族血统和一半鲜卑血统,唐高宗李治身上拥有四分之一的鲜卑血统,四分之三是汉族血统,唐高宗身上流的大部分都是汉族血脉。 隋唐皇室便是以胡汉混杂的血统而统一中华的,并且胡汉血统混合更大量地在于下层民众。所以,隋唐时期的汉人或号为“唐人”的汉人,已不是魏晋以前汉人血统的简单延续,而是胡汉血统混合的民族共同体。这个民族共同体构成的隋唐社会,冲破了僵硬的一元化格局,呈现出生动的多元化局面。隋唐王朝朝气蓬勃、活力迸发的磅礴气度,隋唐文化海纳百川、兼容并包的开放态势,在中华文明史上谱写光彩夺目的篇章。


客家人是纯正的汉人。针对福建长汀客家人所进行的遗传分析,结果是惊人的。当地客家人的父系结构中,中原汉族约80.2%、畬族约13%、侗族约6.8%。一般认为,客家人是中原汉人。他们从秦朝到宋朝初期因各种原因分几次南迁,到达中国的广东、福建、江西三省交界处定居下来。一说客家话,就是古中原话。在当今中国,只有客家人才是纯汉族血统。我发布这篇文章,是想让大家知道,鲜卑族是现代汉族的祖先之一,至于网上有人说,又想给鲜卑族人捞高考加分,那个观点不正确。因为,鲜卑族已经融入汉族,如果要高考加分,那所有的汉族人都应该高考加分。民族团结一家亲。中国现在认定的56个民族,鲜卑族作为汉族的一部分,一直存在。如果没有鲜卑族血统的融入,就没有强大的隋朝和唐朝。隋朝和唐朝是鲜卑族和汉族共同建立的王朝。中国各民族要保持团结,但是,我们不应该忘记祖先的历史。在中国历史上,各民族一直在大融合。南北朝的时期是汉民族与少数民族的大融合时期,北方匈奴,鲜卑,羯,氐,羌五族融入到汉族,被汉族同化,唐朝时期又有西亚人与汉族通婚,宋元时期,又有了契丹,党项,女真,蒙古还有色目人的血液,解放后,汉族与少数民族之间的融合更多了。 现在,除了客家人以外,已经没有汉朝时期血统的汉族人了。

文章来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ans/CX_q_W4BMH2_cNUgWdk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