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人不“结婚”是怕繁琐的离婚!过半数人租房生活 买房置产非刚需
德国的租房制度受到政府完善的控管:不仅有充足房源供应保障,予以贷款、津贴、税收等各方面的优惠;法律方面也多重保障租赁双方的权益,无论是房东还是房客皆依法纳税,不受产权限制;政府更是严加控管炒房,有着十分严谨的房产税,将房价稳定控制在合理范围内。
家庭是人类生命的源头、成长的根基,更是多数人最温暖的归宿。到了一定年纪之后,“成家”渐渐开始成为亲朋好友间茶余饭后的话题。对许多中国人来说,被“催婚”似乎是25岁后必经过程。但是在德国,往往会惊讶发现,德国人对成家的定义和中国人真的很不一样!
婚姻不是成家必要条件
德国联邦统计局调查数据显示,1950年约有75万人登记结婚,到2013年只剩约37万人,新婚人数下滑将近一半。尽管近几年数据有稍微提升,2018年的统计数据回弹至45万人,但仍与过往有一定程度的落差,德国结婚率下滑是不争的事实。
“登记结婚只是额外的形式,办离婚反而既麻烦又贵。”
近年来,西方国家的人们对于未婚同居、甚至生小孩的情况普遍抱持接纳态度。越来越多德国人认为“婚姻”并非维持双方关系的必要条件;且非婚子女出生后享有的福利也和其他孩子没什么两样,良好的社会福利更提高了同居不婚的比例(单亲家长也能申请到许多社会福利与补助)。
而虽说在婚姻关系之下,也可以以配偶身份省下税务并享有特定福利,但有结就有离,德国人更畏惧“离婚”的法律规定:离婚不仅程序繁琐,诉讼费、开庭费和律师费更是花费惊人,大多数男方还得负担昂贵的赡养费。
德国人普遍表示,的确有越来越多年轻人选择登记为“同居人(zusammenlebend)”而非“已婚(verheiratet)”。这不仅仅是因为同居已是普及现象,更是因为不论结婚、离婚,都是一笔额外开销,许多人认为根本无此必要庸人自扰。
当然,选择踏入婚姻的也不在少数。一位已有稳定伴侣关系的友人便表示:“未来某天我一定会结婚,但在这之前我必须存钱,为举行婚礼和进入家庭做好准备;而且以夫妻的名义可以共同分担并减免税务,对我来说是比登记为同居人更好的选择。”更有一位德国人已经计划好在研究所毕业后举行婚礼。
过半数家庭长期租房,买房置产也非必要
德国的“租房文化”及其制度堪称奇迹。德国只有45%的家庭拥有自己的房子,剩下的55%选择长期租房。
许多人看到这都会想:这肯定是因为房价过高!但其实,德国“只租不买”的房市现象并不是源于过高的房价;相反的,德国房价普遍不高,很多家庭都拥有足够资金买房。真正让他们不急于一圆“买房梦”的原因,是工作需求。
在德国,除非是公务员,否则一般劳动者在市场上流动相对频繁;加上城市之间的交通也不便捷与快速,种种原因交织之下,让德国人普遍拥有“与其被房子绑死,不如享受搬家过程和环境变化新鲜感”的想法。
此外,由于结婚率低、离婚率偏高,出生率也呈现负成长,在无后代子女的情况下,部分德国人也宁可选择存钱养老,或将部分资产转作投资,保障自身退休后生活无虞。
“有没有自己的房子和自身经济能力无关。”
关于租房买房的议题,在许多德国人眼中,买房置产和自身经济能力并没有直接关系,本身想要拥有何种家庭生活反而比较重要。如果已经找到稳定工作,在当地买房或许并非坏事;可一旦买房,不仅后续的费用和手续繁杂,生活也会因此受到区域束缚。因此,即使拥有一定的经济条件、稳定的工作及生活状态,德国人也不会轻易地下手买房。
相较于工作,更现实的无非是国家政策层面。德国的租房制度受到政府完善的控管:不仅有充足房源供应保障,予以贷款、津贴、税收等各方面的优惠;法律方面也多重保障租赁双方的权益,无论是房东还是房客皆依法纳税,不受产权限制;政府更是严加控管炒房,有着十分严谨的房产税,将房价稳定控制在合理范围内。
不仅如此,多数房东的租房居住条件都有一定水平,无论是有附带家具或者空房,硬件条件上都有一定的质量。这也是德国人即使步入家庭、仍选择一辈子租房的重要原因之一。
从最基本的登记结婚,到同居、租房、甚至买房,德国人对于家庭的构想似乎和中国人有着一定程度的落差。但无论买不买房、算不算已婚配偶,两人共同建造一个温暖的“家”,才是家庭的真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