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陈玲,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华大应用心理研究星级咨询师
正常来说,父母对子女的关怀,是一种生物本能,看《动物世界》都能感到,动物生了孩子,对孩子也是呵护有加的。
心理大师温尼科特说:婴儿离开了母亲(这里的母亲是指心理学意义上的母亲,不仅仅指生理学上的母亲,可以用养育者来代替),是不可能存活的。
这句话的表面意思,是说婴儿存活,必须要有养育者的爱。
这句话也可以这样来解读:如果你已经健康长大,说明你一定得到过父母的关爱。
只是,很多孩子都觉得在父母那里没有得到想要的关怀。
可能不是父母不爱,是孩子觉得程度不够,就像提问中所说,"想要"的没有得到。
没错,父母的关爱,在于孩子的体会来说,也是有多有少、很不相同的。
原因之(1),父母不懂关怀
以我身为母亲的体会来讲,我虽然很爱我家孩子,但没学心理学以前,我确实是不会爱的。
我缺乏育儿知识,只想当然地凭着自己的感觉,将自以为是的那一套,生搬硬套到我孩子身上。我以为给他穿暖吃饱、带他出去玩开心、给他买玩具,再对他说说"我爱你",这样就是爱他了。
孩子可能觉得不是他想要的。
但不能因为父母不懂、不会爱,就否定他们不爱。
我们这代做父母的中年人,都是在70、80年代物质相对贫乏的年代长大的,那个时代的重要任务都是在抓经济建设,而忽略了"精神建设",我们也还在慢慢学习"爱"的语言和交流。
所以,如果你的父母没有给你想要的,可能是他们不会,那你要教他们。告诉他们你想要的是什么、需要他们做什么,多交流、多沟通。
原因之(2),近距离抹杀关怀
父母子女之间,距离太近,关系太亲密。
世界上太过亲密的东西,总是容易产生碰擦,我们常用的例子是唇齿之战,牙齿和嘴巴离得近,总是不经意就会咬到。
我们和父母的关系就是如此:太近!从母婴的"共生"关系开始,一直到你求学、结婚离开家门,这段关系绝对是人世间最近的距离。
每天大部分时间共处一个屋檐下,近到你能看清父母眼里的每个细微表情,听到他们的叹息和心跳,近到不用说什么做什么,你一眼扫过去一切已经了然于胸,或是一进家门,就能清楚感觉到气场。
"距离保持美",近距离会抹杀美,太近的距离会放大彼此的丑陋和缺陷。
如,父母看到你脏乱的房间,立刻会忘了你学习的努力和其他的优点;你听到他们打嗝放屁冲马桶,内心会嫌恶无比而忘了温情脉脉。
这种十几年如一日的放大,会让你们之间毫无美感可言、变得特别挑剔,好的美的都忘在脑后了,看到的感到的却都是不堪的。
生活中,我们的坏脾气常常都是冲着父母去的,最亲密的人,往往承受我们最坏的部分。
同样,父母在外界压抑的本性,在家里会适当释放一些,所以你也一定程度成为他们发泄情绪的"靶子",因为近,一次坏就盖过十次好。
在最亲的人身上,我们体会到的常常是不好、不堪,那些默默无言的爱,却常常被我们忽视了;我们最习惯说的是赌气的话、愤怒攻击的话,爱却常常说不出口。
但并不是关怀真的不存在,只是非常的近距离,让关怀被我们熟视无睹了、忽略了。
原因之(3),世界上确实存在着很多有缺陷的父母。
今年奥斯卡最佳外语片《何以为家》,讲的就是一个孩子把父母告上法庭的故事。不得不说,这样的父母在现实中确实存在很多。
他们对生孩子没有概念,只管生;他们对做父母也没有概念,以为生了孩子就是合格的父母了,就有权力要求孩子来分担家庭重担;
他们在自己现实的困境里无能为力,根本没有能力照顾孩子。
除了现实的物质贫困,也有很多父母物质上虽然没有问题,但陷在自己的"情绪"困境里,同样没有办法照顾孩子的心理,也是伤害。
比如那些行为冲动、赌博的父亲,那些情绪起伏、敏感神经质或焦虑、抑郁的母亲,那些整天当着孩子吵架打架的父母,他们都困在自己的激烈的情绪里,忘了身边还有孩子在无助地哭泣。
如果真碰上这样的父母,确实得不到想要的关爱。该怎么办呢?
首先,如果你已经长大了,要庆幸,长大代表着你可以不用依赖他们了,可以"独立"去面对世界了。
其次,放下对完美父母的执念吧。人有千千种,父亲母亲这种最美好最温暖的形象,也有可能只在"别人家",你没有。
你没有这个命,能怎样?——接受、放下。
"命中无时莫强求",我们没有别人家的好爸妈,如果这是事实,就得接受;就像我们不如别人家的优秀孩子时,父母如果不接受,也会让我们痛恨。
接受不完美,接受失去,心理学上称这个过程为"哀悼",对所有生命中的丧失,我们都要完成"哀悼",才能走出创伤。一旦哀悼完成,接受了现实的不如意,就是一种强大的心理适应能力。
想想这个世界,有的人失恋、有的人失业、有的人失败、有的人失去健康、有的人痛失亲人……人人都会失去。
你有父母,但他们不称职,也是一种"失去",你也要面对这个"失去",处理好自己的心情。
其实,父母对于子女来说,也是一种人际关系,虽然这个关系有点特殊,他们是带给你生命的人,虽然距离很近,但如果"心"的距离始终走不近,那也跟其他普通人际没什么两样。
如果,父母更多只是一个"生理上"的确认,而心理上,你无法寄托很多关于"父母"的情感,那么代表你们一场父(母)子(女)的缘分,跟别人有些不一样。
人生,始终是一场孤独的旅行,父母也只是这场旅行中的路人。真正要走完旅行的人,只能是你自己。
父(母)子(女),也不过人生旅行中的一段缘分,如果缘分深,关系好,那很值得珍惜,如果缘分浅、关系一般,也莫怪,缘分本不是强求得来。
关于华大
原华东师范大学心理咨询工作室,始于2003年,专注心理咨询、心理培训、企业EAP。300多名富有实战经验的心理咨询师团队,600余名志愿者服务团队,30门电话组成的免费公益心理服务热线向社会提供服务。
不管你有任何心理或情感困惑,可以关注及私信我们的头条号,向作者提问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