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抗战题材电视剧《亮剑》中,独立团进攻平安县城是最高潮的一节,而在这场规模宏大的作战中,著名的“意大利炮”则是多年来经久不衰的“梗”。
其实就真实历史上的八路军武器而言,且不说缴获大口径的“意大利炮”,就是缴获了92式步兵炮,都不是团级以下部队所能处置的,而是要上交到更高级别的部队中去。
在1937年全面抗战爆发时,整个八路军(后称第18集团军)甚至只有区区一个山炮连的建制,而这几门山炮还都是一年前东征作战缴获的。
八路军开赴抗日战场时,武器装备是非常差的。
以129师为例,全师武器数为步枪3412支、马枪724支、自来德539支、手枪93支、花机关3支、重机枪29挺、轻机枪93挺、手机枪72支、刺刀55把、手榴弹204枚。
此外有迫击炮6门,而炮弹却只有67发,平均每门炮只有11发炮弹。
第120师全师有步马枪4091支、驳壳枪788支、冲锋枪68支、重机枪35挺、轻机枪143挺、马刀2把、刺刀117把。
此外有迫击炮4门。
第115师的装备最好,炮兵方面除了2个旅属迫击炮连外,下属的4个步兵团和独立团各自还有1个迫击炮连,每个连基本配齐了6门迫击炮,但是炮弹却很少。
而在当时,日军仅仅步兵联队级就配置了1个山炮中队和1个速射炮中队,每个步兵大队还配置了1个70毫米口径的九二式步兵炮小队,每个步兵中队则有9具掷弹筒。
在与优势火力的日军交战中,我方伤亡很大,但是缴获却很少。如果我火力能够强一些的话,无疑会大大减轻伤亡,而消灭更多的敌军。
在1937年下半年,山西战场的晋绥军溃败,溃军遗弃了大量武器装备。
由于山西原有太原兵工厂,其制造军火的质量虽然不佳,但是门类却很齐全,因此搜集晋绥军遗弃的武器就成了很重要的事情。
当时一股晋绥军的溃军将10多门火炮扔进了滹沱河中,八路军战士从河中捞起来了8门山炮和2门野炮。
其中山炮为晋造的13式山炮,仿自日本41式山炮的简化版——大正六年式山炮,口径为75毫米;野炮为晋造的18式88毫米野战炮。
八路军战士“捞炮”成功后,曾在滹沱河边组织了一场火炮展览。
由于得知日军没有装备88毫米口径的火炮,而国民政府又绝不会补充八路军炮弹,因此事后八路军将2门野炮做个顺水人情,送还了阎锡山,后者则送给了八路军一批火炮的驮具和鞍具。
在1938年1月28日,八路军成立了总部炮兵团,一共装备有12门山炮。
炮兵团以原炮兵连为基础组建,划拨了汾阳游击队的4个建制连,同时还有积极参军的工人、学生和农民。全团编制了炮1营、3营及1个观测队和1个特务连。
部队虽然成立了,但是全团却只有1架德式炮队镜,而且熟悉火炮的人才、驮运火炮的马匹都很缺乏。
周恩来得悉情况后,曾费尽周折为炮兵团买回了炮队镜和测远机,并购置了炮兵书籍以供教学。在武亭团长等懂炮行家的培训下,八路军总部炮兵团终于具备了作战能力。
1938年8月,炮兵团1连奉命配属给115师343旅,在汾离公路的连续3次伏击战中,炮兵发挥了很大的作用,首战告捷。
1940年百团大战时期,炮兵团的山炮分别配属各部队参战。
如进攻冶西据点的八路军386旅772团就得到了山炮的支援,结果打了27发炮弹,就配合步兵拿下了据点,此后炮兵又配合385旅拿下了落摩寺据点,并缴获了1门架退式山炮。
另外一支炮兵连则支援新10旅摧毁了桑掌铁桥,拿下了坡头及狼峪车站。
在八路军386旅进攻榆社县城时,386旅再次得到炮兵(1门山炮)支援,最终经过激战成功歼灭日军1个守备中队,通过强攻收复了县城。
尽管火炮发回的作用很大,但是炮弹却不易补充。
在1941年1月和2月,八路军山炮弹一共只打了78发,平均每天只能打1发多点,而当时炮弹存量为392发。
百团大战时间,八路军太行配属部队消耗山炮弹200发,缴获32箱另216发,缴获大于消耗。但总体上来说消耗是要大于缴获的。如太行八路军的上级129师在百团大战中消耗各类炮弹2995发(包含迫击炮弹及掷弹筒弹),但缴获为2421发,战役打完后实际炮弹数更少。
由于炮弹补给困难,且在日军主力移驻华北后,炮兵团的机动非常不便,因此1941年总部炮兵团撤回了陕北。
但是炮兵团撤回了陕北却不代表着炮兵在抗日战场上的缺席,以炮兵团为基础不断培养炮兵人才,战争年代,人才往往比武器更加珍贵。
培训好的炮兵人才输送到了各大根据地中,此时随着作战缴获,各大区相继建有不同规模的炮兵部队,虽然重炮不多、炮弹也很少,且编制火炮多为迫击炮,但是在专业培训人员及老战士们的操作下,规模不大的八路军炮兵依然发挥了很大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