遗落在大山里的一个梦--廿八都古镇

2020-04-24   古镇民宿


四月的一个清晨,骤雨渐歇,浙南江山市西南70公里的“仙霞岭”,群山密林深处的廿八都古镇从迷雾中苏醒。

大清早,间错有几户人家屋内的亮光透出暖意,或许有农户即将伴着鸡鸣声外出赶早集。门外老街上,除了忽急忽缓的山风掠过樟树枝干摇弋出的婆娑声,万籁寂静

这样的景象,从早在1100多年前的唐末、村子有了第一个兵屯的雏形算起,风雨飘摇地走到了今天。按史书记载,公元878年黄巢起义军攻打福建,在崇山峻岭间开辟了这条仙霞古道,通往福建,小镇历史伊始。廿八都,以前不叫这个名字。此“都”非都,仅仅是一个小镇。这“都”的概念,相当于今天乡政府下的一个集镇,比村略大点。因到了北宋时在浙南设都44个,这小镇排行28,当地人始称“廿八都”

航拍机清晰地记录下一弯溪水绕出一个状似马蹄形的村落

去年5月,国家邮政总局发行了一套特种邮票,廿八都古镇入选。为了遇见这个如“世外桃源”般的小镇,我们踏上了旅途

小镇不大,被分成了两个自然街区。靠山边的一个叫“浔里街”;靠溪边的那个叫“枫溪街”。邮票取材地,就是下面这个实景

山里气候多变,时晴时雨

站好机位,阳光稍一露头,赶紧抢拍

溪水来自大山,过去是村里唯一的水源

现存的老屋,大多为清代所建,投射出漂亮的倒影

溪对岸,就是村外,层峦叠嶂

与皖南风格的白墙黑瓦形似却神不似。廿八都的马头山墙,由带颜色的花岗岩石堆砌

其间又混有浙南山村风格的“金字型”农舍

多元的建筑形制,诉说着这个浙、赣、闽三省交汇点曾作为南来北往的商旅要冲,源远流长

最点睛出彩的当然要数这条枫溪。自明代,就有“枫溪锁钥”的美名

村中段一条名叫“珠坡桥”的廊桥飞架其上,溪水不曾间断

缓缓流淌的潺潺溪流,诸多悲喜,不过是岁月湍急中的一颗沙砾,与温暖言欢,与光阴把盏

桥头置一水车

引流入村,清可见底

晴天小巷幽幽

雨天,鹅卵石反射出迷人亮光

镇内主路,咸水条石搭配卵石

支路,最有特色

四通八达

农家分布两侧

更为讲究的大户人家门前,卵石造型更趋于变化

屋顶多层重檐,跳跃前后,层次感极强

幽幽小巷

往往通向深处的名门富户

推窗见山,视线顿时豁然疏朗

上午,街上渐渐热闹起来

仍然在卖手工纳底的布鞋

街上虽有少少商业,但仍以乡村山货为主

常人趣事

土煤炉、手箍木制蒸桶

客栈所在的院落被香樟树环绕

空气都透着淡淡芳香

一座素雅、石拱结构的“东升桥”横跨枫溪,颇有特色。与旁边的古庙、建筑群相得益彰,营造出一幅小桥流水般透澈动人的场景

幽静石桥

陪伴村民走过数百年

童年,如此飘过

以“东升桥”为中心点,廿八都古镇文雅的明清建筑群,能够完整地留存到今天,真的可以说是一个奇迹。2017年5月,一篇《才子佳人眼里的廿八都古镇 惊艳了千年时光》的网文,成功吸引大名鼎鼎的美国《国家地理》关注

由于当下遭遇众所周知的特殊时期,古镇内现保存完整、规模较大的36幢明清古建筑民居、厅堂;11幢包括孔庙、大王庙、文昌阁、万寿宫、忠义祠、观音阁、老衙门、新兴社等的室内建筑都没有开放,难以一窥全貌。然而,直觉告诉我们,这里丰富多彩的人文、古朴浓郁的民俗、独特厚重的文化积淀,使古朴淡雅的“廿八都”在现代文明的包围中受到的冲击并不明显,确实显得异常难能可贵。纵使岁月更迭往复,如今,古镇里的人们依然按照祖辈留下的方式生活着。渐渐地,成就了异乡客眼中“被遗落在大山里的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