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则“荷兰改名”的消息引发国内媒体热议。
中国的环球网12月29日引用《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U.S。 News & World Report)网站发文称:自2020年1月起,“荷兰”这一名称将被停用,将更名为“尼德兰”。
环球网的报道称,这是荷兰政府重塑国家形象计划的一部分,预计耗资22万美元(约人民币154万元)。 说得煞有介事,还引经据典,带着读着逛了一趟荷兰的历史花园,指出“荷兰(Holland)”和“尼德兰(Netherlands)”的来源和区别。
别说这一假新闻影响还真不小,连一些严肃的中文媒体也不加分辨地刊发了改名报道,包括人民网、中新网,纷纷中招。百度百科中,现在仍称“自2020年1月1日起,荷兰将改称尼德兰”。
很多中国网友也对此消息进行大量转发,有人说这下好了,以后再也不会将“河南”和“荷兰”混淆了。还有人感叹荷兰改名花钱真不算多,100多万人民币就能在国际上搞定此事,须知2011年湖北襄樊更名为襄阳,花费过亿。有人已经想得颇为长远,觉得尼德兰这个称呼比较拗口,以后叫起来会很别扭……
然而,事情的真相并不是这样。
翻阅《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原文,报道里只是说将停止使用“荷兰”一词作为该国昵称,并无“改名“一说。
事实上,荷兰并不是改名,而是将采用新的国家徽标。
根据荷兰政府的说法,旧的徽标更多为荷兰旅游局所使用,旨在推介荷兰的旅游。旧徽标包含郁金香图案和Holland字样,它已使用了四五十年,不太合时宜了,所以现在制作了一个新的徽标。新徽标中,NL Netherlands使用橙色的字母, N和L并列在一起。
新旧徽标
更换荷兰的新徽标(LOGO),花费确实也不算多,20万欧元而已。越发达的国家,花起钱来越节约。如果改徽标花费太大,比如几千万欧元,荷兰议会是否批准这笔费用,都不好说。
从明年1月起,荷兰政府机构、驻外使领馆、高校、会展和体育协会等均可采用新徽标,据说此举可以重塑荷兰国际形象。荷兰政府一共发布了英、中、日等8个语言新徽标版本。
中国驻荷兰使馆昨天对此也专门发了一篇文章指出,荷兰还是原来的荷兰。荷兰的正式国名叫荷兰王国,荷语为Koninkrijk der Nederlanden,英语为The Kingdom of the Netherlands,简称The Netherlands,而非Holland。此外,荷兰的海外属地名称没有改。
今天,中国人说“荷兰”,就知道指的是Netherlands。尤其如果是球迷,应该会留意到,荷兰的英文名称从来就不是Holland。
荷兰中央政府官员,对外都称代表Nederlands,而不会降格为仅代表Holland的。尼德兰的字面意义,为“低地”,即低地国家之意。因其国土有一半以上低于或几乎水平于海平面而得名,部分地区甚至是由围海造地形成的。
“荷兰(Holland)”这个名字仅指该国12个省中的两个地方,“北荷兰省”和“南荷兰省”。
中国人和荷兰人打交道甚早。明朝时,荷兰曾霸占台湾38年。后来,由于明朝大将郑成功在东南沿海失去了根据地,无法在大陆立足,被迫向海外转移。1661年,郑成功率 2.5 万名兵将,分乘百艘战船,跨海收复台湾。
中文“荷兰”一词的来历,最早见于《明实录》,中有“西南和兰国远夷”字样,《明史》也用了“和兰”的称谓。至于为什么叫这个名字,早已无法考据。
到了清初,“和兰”被书写成了“荷兰”。
17世纪明末清初诗人屈大均有诗曰:海口控虎门,诸蛮多梯航。红毛知荷兰,黑齿惟越裳。
在屈大均的文章中,又称为贺兰,“贺兰舶亦尝至广州,予得登焉。”
直到1943年,中国才正式称为“荷兰”,“和兰”或“贺兰”从此退出中文领域。
对于中文翻译来说,Netherlands和Holland都是翻译成荷兰,所以在中国并没有特意区分这两个英文。
也就是说,对于中国来说,并不存在改名的问题,中国人依然可以直接称其为“荷兰”。
12月30日,荷兰旅游局官方微博上发布称:“我们的官方名称还叫‘荷兰’哦!请叫我们‘荷兰Netherla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