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运动从童年的“调剂品”变为“必需品”|关注儿童体育(上)

原标题:让运动从童年的“调剂品”变为“必需品”|关注儿童体育(上)

开篇的话

“六一”到了。带孩子去哪儿玩,运动体验是不少家庭的选项。回忆起儿时,“70后”滚铁环、“80后”丢沙包、“90后”打篮球……运动带来的快乐,成为童年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12岁之前,儿童不仅拥有多项身体素质发展的“窗口期”,更是运动促进智力发育的“黄金期”。

享受乐趣、增强体质、健全人格、锤炼意志,体育是送给孩子最好的成长礼物。青少年时期打下的体育基础,终将化为陪伴一生的财富。近年来,儿童体育越来越受关注,如何进一步打通发展路径,让孩子们在运动中拥有快乐健康的童年,是摆在全社会面前的一道课题。

刚刚落幕的全国两会上,全国人大代表、中国女排队长朱婷讲起一件小事:在出国打球期间,她发现俱乐部队友们都是年纪很小就和家庭成员、社区里的小伙伴一起参加运动,从玩排球到产生兴趣,最终选择职业体育这条路。为此她建议,应该将体育教育的“关口”前移到学龄前阶段。

“早早在小朋友心里种下体育的种子,让运动成为伴随一生的习惯。”朱婷的感受,道出了儿童体育教育的核心目标。研究表明,12岁之前,儿童不仅拥有多项身体素质发展的“窗口期”,更是运动促进智力发育的“黄金期”。能否抓住这个机遇,让体育从“调剂品”变为童年的“必需品”,关乎孩子未来的成长。

想与怕

发挥体育育人功能,“放开手”越早越好

5月31日,在四川省达州市渠县临巴镇大峡村的临巴第四学校,学生进行跳绳比赛。(人民视觉)

疫情防控期间,居家健身成为很多家庭的“必修课”。上海市民李先生每天都要花上两个小时,和儿子一起跟着教学视频做亲子操。收获健康的同时也加深了亲情。

对大多数家长来说,“练体育就是头脑简单,四肢发达”的偏见已不复存在,他们希望孩子通过参与体育得到全面发展。但为了“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家长们的心里往往藏着一杆秤:这端的学业压力一旦加码,那端的体育就变得轻飘飘。

其实,“起跑线上”什么最重要?健康第一。孩子成长中如果没有一个健康的身体,如何面对人生这一场漫长的马拉松。而体育的价值,还不仅仅在于身体强健。

“开展体育教育确实会遇到一些阻力,比如家长担心,搞这么多体育活动会影响孩子的文化课学习。”清华大学附属小学体育教师任海江认为,这其实窄化了体育在教育中的价值,“体育二字,过去偏重增强体质,现在则强调育德树人功能。”

一本名为《运动改造大脑》的书中揭示了这样一个发现:运动不仅能健身,更能健脑,促进学生成绩的提高。“学习好和体育好并不冲突,比如开设晨练微课堂,孩子们早上哪怕只是走一走、跳跳绳,神清气爽,会对一天的学习产生促进作用。”任海江说。

“想与怕”的矛盾心理,不止出现在家长身上。尽管国家多次出台促进青少年体育的相关政策,但一些学校受限于运动安全、学业压力等问题,在开展体育活动时有所顾虑。“教育部门应该给予学校、老师足够的保护和支撑。如果没有学校与家长相互配合,儿童体育无从谈起。”北京体育大学教授罗冬梅强调,越是低年龄段越需要体育启蒙,家长和学校“放开手”越早越好。

认识到体育在成长中不可替代的作用,摆正体育在教育中的位置,很多“结”便迎刃而解。在清华附小,每年举办的各项体育赛事、趣味运动会都会邀请家长参与,当亲眼看到孩子通过运动在创造力、专注度、团队精神等方面的成长,不理解也逐渐变成了认同。

内与外

体教融合搭建平台,满足多元化需求

5月22日,江苏省扬州市维扬实验小学北区校足球队的学生在进行足球比赛。(人民视觉)

从3月开始,从事行政工作的曲哲每天傍晚慢跑5公里,“体育锻炼能增强身体抵抗力。别的运动我也不会,只有跑步门槛最低。”而他7岁的女儿却是个“小体育迷”,网球、轮滑、羽毛球都练得有模有样。

在南京理工大学动商研究中心主任王宗平看来,很多“70后”“80后”家长接受了十几年的体育教育,但依然缺乏足够的体育技能储备,也没有一个坚持下来的运动项目。目前,大多数学校虽然能达到每天一小时的“阳光体育时间”,但一些无难度、无强度、无对抗的体育教学,并不能给孩子提供足够的体育养分。

“学校的体育课要照顾到所有学生,体育社团各个学校开展得也参差不齐。”曲哲坦言,如果想让孩子进一步提高,宁愿选择专业一点的社会培训机构,从基础学起,因材施教。数据显示,我国每年参加各类体育培训的青少年已超过1亿人次,在大中城市该比例甚至超过75%。

一面是校内体育的供需落差,一面是校外培训的如火如荼,从中折射出儿童体育发展的巨大潜力,也为各方探索新路径提供了空间。由中国篮协创办的“小篮球”活动开展两年多,累计举办8万余场比赛,参与人次达30万。该活动负责人透露:“我们正尝试搭建体育和教育部门合作平台,通过小篮球的推广,对家庭、学校、社会形成引导机制。”

当前,儿童体育教育在不同地区、学校之间存在着“峰”和“谷”的差异。一些“步子迈得大些”的学校已取得可喜的进展。北京第二实验小学提出“体育是第一学科”的理念,让体育在孩子的身心成长中发挥多元价值。家长和老师普遍感到,学生的身体素质、时间管理能力、积极情绪体验等方面都得到提升。

“重视体育教育并不意味给孩子增加额外负担,而是将校园环境、学业压力、家长心态等因素综合考虑,一起寻找最佳解决方案。”中国篮协主席姚明说。

玩与学

不必过早专项化训练,分年龄段按需施教

5月31日,在海南省三亚市南山文化旅游区,家长带孩子参加“旱地龙舟赛”趣味活动。(新华社)

两岁学游泳、5岁打冰球、上小学又报了棒球班……北京西城区家长杨麟给儿子排了满当当的课外运动训练表。“几个项目同时学,进度比较慢,但孩子学会了就很有兴趣。”杨麟表示,如果孩子有天赋,可以进一步培养,更重要的是让他养成终身锻炼的习惯。

过早专项化训练,被视为儿童体育教育的误区。大多数家长并没强求孩子将来走专业运动员道路。国家体育总局体育科学研究所科学健身与健康促进研究中心主任徐建方指出,孩子不知道自己真正喜欢什么,天赋也可能未能发觉。应该多尝试不同的运动项目。小学六年级后,重点培养一两个最有兴趣,最得心应手的项目,才能真正养成终身体育锻炼的习惯。

孩子有其生长发育规律,如何平衡玩与学,直接影响体育教育的成效。“小朋友耐力比较差,兴奋度高,一个项目如果长时间、大运动量训练,很容易产生厌倦和抵触,要通过穿插游戏、变换形式来调动他们的兴趣。”徐建方说。

青少年体育基础打不牢,成年后再去“补课”就会打不少折扣。罗冬梅表示,体育教育应一体化建设,要根据不同年龄段的身心发育特点、适应不同孩子的需要,科学设计从幼儿到大学的体育课程体系。“现在一些学校和培训机构主要看孩子完成多少运动任务,过于量化是不合理的。”

徐建方也赞同分年龄段体育施教的理念。“幼儿园阶段以游戏为主,小学开始培养基本运动技能,小朋友逐渐形成协调、柔韧、平衡、速度、力量等综合运动素质,为以后练习具体项目打下底子。家长最好陪伴孩子一起练,家庭有体育氛围,更有助于孩子坚持。”

如何评价用体育考试的杠杆“倒逼”学校和家长?“考试只是手段,全社会对体育重视起来,最终目的是让体育真正融入孩子们的生活。”王宗平说,我们应该让孩子感受到,体育好和学习好一样值得骄傲。

“如果把成长比作一串珍珠项链,体育一定会闪耀独特的光芒。”北京市民范先生小时候接受过乒乓球训练,至今获益匪浅,“现在的孩子接触的事物更丰富,但体育始终应当是成长的必选项。”

记者:孙龙飞、郑轶、李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