岁月洗礼了我的人生
我虽没有经过战乱、颠沛流离的岁月,但生活的阅历却丰富了我的人生。我是50后,是被称之为长在红旗下的一代人。遇到过3年自然灾害,知道什么是饥饿。在那个年代,有城里人到附近的农村挖藕解饥荒,掉进了泥潭,不能自救,最终命丧黄泉。我的外公从农村到我家,也许我们这个小城市属于特供(当时被称为铜陵特区,盛产铜矿),我的父亲从职工食堂买一碗大米饭给我外公吃。可我的外公背后却说,大桌上有藕,为什么不给他吃。说他的女婿有点小气,事后,父亲自觉着委屈,在那样的特殊年代有大米饭是多么的金贵啊。
当我举步在学校门前,需要过识图关,认不认得猪、马、牛、羊和数数一百,才能跨进学校时,每天晚上都要在家数数。尽管我的父母是个文盲,扁担倒在地上不知道“一”字怎么写,但他们数数数到一百是不成问题的,识得猪、马、牛、羊也不是难事,教我还是绰绰有余。学生时代,我们度过了欢乐的少年,有过青春的梦想。当我们从汉语拼音学起,学会了数学四则综合运算时,“文革”来临,原本宁静的校园不再宁静了。我们到工厂学工,抬矿石,挖红土;学校离长江边很近,学校经常安排我们到附近的新民大队挑土、筑坝。当地的农民用柳树茶叶招待我们,热喷喷的,且香甜滋润。每年的长江发大水,学校的操场被水淹没了,不少同学到水中戏水,灾民们住进我们学校,学校不得已提前放假;冬天,学校的操场成为溜冰场。记得,铜陵市第七中学要建教学楼,天蒙蒙亮,我们就赶到学校挖地基。那年月,我在班上岁数比较小,但手持洋镐却比其他同学的笨重、且大,几个小时干完后,觉得很疲惫,回到家裹着大衣在大桌上睡着了,父亲中午下班回家吃饭,我才醒来。一抔土,一块砖,流下我们的辛勤汗水。毛主席说,这样野营训练好,不当老爷兵,学校又让我们打起了背包,学着解放军的模样,到本地的大通中学睡地铺,翻山越岭向安徽泾县茂林进发。在茂林中学下榻时,我们不再睡稻草地铺,有了两层楼上楼下的床铺。当天晚上,我睡在下铺听到上铺的同学小声抽泣,我忙问道,你哭什么?他说,想家了。心想,同学的岁数比我大,怎么离家才几天就想家了。然而,我们返回经过青阳县,离家不远了,我也想家了,原因是吃饭也不香了,觉得身上没有劲。快要高中毕业,学校把我们安排到青阳县陵阳公社(如今为陵阳镇)学农,一蹲就是一个多月。毕业时,同学们纷纷下放到农村,或到农场,或插队到乡村,分别时难舍难分。那一年,让我不能忘怀,我们同学当中有当兵的,同学们以各种方式予以欢送。1977年全国恢复高考,苦于文化基础知识不扎实,多数同学被拒之于大学门外。而我却因为填志愿不靠谱,也未能如愿。
我组建了小家庭后,与我的夫人先后回安庆太湖老家多次。1985年的春节刚过,作为寻亲的女婿,我与夫人第一次随岳父、岳母大人一行8人回老家探亲,到安徽太湖徐桥镇大石乡。尽管铜陵到太湖只有200多公里,但需要走一天一夜的路程才能到达。当时,我们的交通工具只是轮船和汽车。这是因为在800里皖江的江面上还没有一座桥。而只有先搭上轮船到安庆华阳即江北,尔后才能坐汽车抵达太湖。这还不算,要想到达目的地我岳父母的老家,还必须要坐上拖拉机式的交通工具,才可以进村,否则,就要步行十几里地。在我的岳父老家夜晚聊天话家常还只用马灯,更多的村户还点着煤油灯。夜晚我同我的连襟,内弟共同挤在一张床上,可能疲劳所致,睡着后竟然把马灯蹬掉地上摔坏了。相互之间竟然赖起账来,谁也不肯承认。
2018年的清明节后,夫人的舅母辞世。我们一行5人又回太湖老家奔丧。农村人吃饭的时间没有改变,但住房、餐桌、生活等方式发生的变化,着实让人眼热。夫人4个表兄弟,家家盖起了小洋楼,土地被人承包了。其表兄弟或出外打工,或在家承包了养鸡的活。日子比城里人过得还富足。原来小轿车不能进村,现在直接开到家门口。原来在外打工的年轻后生回家骑着摩托车,现在大多数驾着小轿车回家。吃饭时,主人用抹布把桌子抹一遍,随后就铺上薄塑料,餐具也是配套的。吃完后,不用洗,当作垃圾扔掉了。
岁月如梭,我在工厂磨砺了多年,读过成人大专,颇有些阅历,却面临企业关闭、破产,不得已提前回家,享受退休之乐,经常与我的老同学出外旅游。掌握了现代化信息工具后,同学情、战友情、同事情,又聚合到微信群里了。说天下大事,说家务常理,说近期发生的事,这一件件,一桩桩,一幕幕,无时无刻不在脑海里萦绕。
退休后,社区党工委又聘任我为基层党支部书记。我除了料理支部工作之外,抽时间写点时评,向各大媒体包括网站投稿。完成时评文字二千多万字,人民日报、经济日报、人民法院报、安徽日报、人民网、新华网、光明网等媒体都留下了我的文字。更令自己欣慰的是,人民网举办十周年征文比赛,我的一篇“情愫在指尖里流淌”文,拿到了一等奖。
为社区搞党建,加强基层组织建设,充实了我的生活;在网上写稿,已成为我退休后生活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组稿:中乡美文化驻江苏选稿基地编辑 黄迎红
审阅:吴秀明
简评:“我”的这段人生经历,其实也折射出我们国家的发展历程。语言流畅自然,情感朴实真挚。
作者简介
沈宏胜,1956年生于安徽铜陵,安徽职工技术学院贸易经济专业毕业,曾供职于安徽铜陵集团控股公司机械总厂宣传部,获过工人日报“五连冠”优秀特约通讯员。后因企业破产关闭,2003年离开企业后与网络时评相伴十余年,完成文字两千多万字,先后获得人民网十周年征文一等奖、记者节征文三等奖。2006年退休。
投稿咨询微信:zxm549750302
杂志征文邮箱:[email protected]
网络征文邮箱:[email protected]
投稿必须原创首发杜绝抄袭,文责自负
本文为中乡美原创作品,未经允许,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