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元节,别名七月半、祭祖节、盂兰节、地官节,民俗称之为“七月半”, “七月半”其实最早原本是古代人民祭祀先祖的节日。
中元节的产生可追溯到上古时代的农事丰收时祭和祖先崇拜。
在古代,七月是民间初秋,此时农作物成熟,,民间要祭祀先祖,用新收获的稻米等祭供,把时令果木先上供给祖先,然后自己品尝这些劳动的果实,秋天是收获的季节,人们举行向祖先亡灵献祭的仪式,向祖先报告秋成,祈祝来年的好收成。古时人们对于农事的丰收,常寄托于神灵的庇佑。奉祀先祖在春夏秋冬皆有,但初秋的“秋尝”在其中十分重要。
古代的祖先崇拜是祭祖行为的来源。
《史记.礼书》说:“上事天,下事地,尊先祖而隆君师,是礼之三本也”。
祭祀祖先是因为古人相信,血浓于水血脉相连,先祖后代之间存在着紧密的联系,祖先虽然已经变成了鬼神,但灵魂可以降福祸于子孙,于是他们虔诚地祭祀祖先,以求祖先的福佑。
所以,在古代,中元节是追怀先人的一种文化传统节日,其文化核心是敬祖、尽孝、祈福。
七月半的祭祖节,被称为“中元节”,则是源于道教的说法。
道教有“三元说”,“天官上元赐福,地官中元赦罪,水官下元解厄,“中元”之名由此而来。
唐代之时,国姓为李,自认为老子李耳的后代,推崇道教,故而道家在唐代十分兴盛,而道教的中元节也开始兴盛开来,逐渐将“中元”固定为节名,节期设在七月十五日,并沿用到今天。
佛教则称七月半为“盂兰盆节”。
节日习俗主要有祭祖、放河灯、祀亡魂、焚纸锭、祭祀土地等。
古人自古以来就很重视祭祀,祭祀文化在中华大地是源远流长,融合了道教、佛教、民俗三种文化,其影响十分深远。可以说,现在世界上,只要有华人聚集的地方,都是祭祖的文化传统。
然而,随着时代演化,很多地方都认为七月是鬼月,是不吉祥的月份,这种是因为:据说七月半恰逢夏秋交替,此时恰恰是天地阴阳交替的节点,阳气盛极而衰,阴气显现,在这一天地狱大开,放出鬼魂,所以普遍进行祭祀鬼魂的活动。
后世逐渐变成,整个农历七月都是“鬼节”,阎王每年农历七月初一打开鬼门把鬼放出来到阳间觅食,享受人们的供祭,七月最后一天,,群鬼返回阴间,鬼门关闭。所以也衍生出很多七月半的禁忌。
例如:七月不可结婚、不可购屋、不可搬家等。
七月半不可偷吃祭品,不可喊名字、不可游泳、不可乱看、不可晚上晒衣服、不可熬夜、不可捡路边的钱,不可轻易的回头,不可不能随地勾肩搭背、不可一个人晚上拍照、不可玩碟仙、不可筷子插在饭中央等等。
这是其实都是源于文化传统和熏陶,以及人们对不可知事物的敬畏。
佛教与道教对这个节日的意义各有不同的解释,道教强调孝道祈福;佛教则着重于普渡那些从阴间放出来的无主孤魂。
后期的“七月半”习俗,可以说是道教、佛教与世俗的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