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活闲置土地、引来乡土人才,泊头镇蹚出一条乡村振兴“泊头路径”

2019-12-06     农村大众

近年来,滨州市沾化区泊头镇以积极争创全市乡村振兴齐鲁样板示范区为抓手,立足实际,因地制宜,围绕“土地、产业、人才”做文章,突出土地资源挖潜、兴办企业带动、乡土人才引领,促进农业转型升级,实现集体增收、群众致富,蹚出一条乡村振兴齐鲁样板“泊头路径”。

地咋改?“三步走”实现土地规模流转、托管经营,发展“一村一品”现代农业

沾化区泊头镇东吕村种植大户薛峰流转土地200亩,发展大棚葡萄,每亩实现收益达3万元以上。“十亩田不如一亩园,我现在种大棚葡萄每亩收益比过去翻了近30倍。”薛峰高兴地说。

有效整合土地资源是做活土地文章的第一步。泊头镇总耕地面积8.9万亩,适宜流转土地5.5万亩。零散种植收益不大,目前村里留守群众大多处于半种植半务工状态,甚至有些土地处于闲置状态。

“一村一品”—东吕蘑菇

通过发动引导,泊头镇积极迈出土地流转“三步走”:引进规模企业进行土地流转,发展高标准设施农业、规模养殖。引导种植大户进行标准化、规模化、特色化种植,提高土地收益。探索实施土地托管模式,村民将土地交给村级农民专业合作社托管,在不改变土地归属情况下进行规模化、产业化种植,村民仅需交纳管理费用,即可享受土地收益。泊头镇成立专门工作专班,推广规模种植、设施农业,推动形成‘一村一品’特色农业发展品牌效应。

2019年一期“淬火工程”外出培训

眼下,依托滨化集团,郑家村流转土地600多亩,计划建设高标准冬暖式大棚发展高效设施农业。引进奥农生物畜牧养殖企业,带动农户通过土地流转发展家庭养殖农场,提高收益。朱冬枣、东吕蘑菇、明家芹菜、保安韭菜等规模种植初具规模,姜牙等8个村苗木种植实现标准化、规模化发展。与中裕集团合作,在道口村先行试点土地托管,382户村民入社,托管土地2300亩种植优质小麦、玉米。目前,全镇共有7个村开展托管尝试,合理流转土地11700亩。

钱哪来?实行“一村一企”产业模式,带动村民增收致富

泊头镇孟家村充分挖掘村内闲置资源,收回3户闲置宅基地,整合村内坑塘,整理出4000多平方米的集体用地,加上上级扶持的村集体增收资金200多万元,建设高标准厂房1200平方米,办公楼房456平方米。

筑好巢引来凤,倍希辰羽绒服厂主动与孟家村对接,并签订长期租赁合同,村集体每年可实现增收15万元。“村里的留守劳动力不仅能到厂里打工,有些活还能在家里做,一点也不耽误地里干活。”孟家村党支部书记贾龙山表示,下一步,依托羽绒服厂建设若干的卫星工厂或者加工作坊,可为全村及周边村提供150多个就业岗位。

今年以来,泊头镇对36个村的闲置土地进行统一摸排、整合,实行土地租赁、以地入股、集体购置等方式,引进小型加工企业、代工厂、电商等,实现村集体增收、农民致富。目前,泊头镇已摸排统计闲置建设用地3700多亩,整合碎片化土地192亩,通过开展对外租赁、村企合作、招引项目等。成功引进睡悦家纺、京粮优品、雅士享、鲁泊棉纺、钰舜捻线等企业、代工厂、电商19个,解决就业群众达2300余人。

泊头镇通过土地整合,吸引外来企业投资,力争三年内实现“一村一企或多企”,在村集体增收的同时,将部分缺乏现代种植技术的农民从土地中解放出来,就近务工或引导创业实现增收致富。

谁来干?实施“雁归兴乡”工程,126名“乡土人才”成乡村振兴“领头雁”

“多亏了小隆帮着我开春建起大棚,今年俺家三亩半大棚二代冬枣卖了十三万,比去年翻了一番。”泊头镇朱村村民李忠波逢人便说。李忠波夸的人就是朱村80后大学生隆宽哲。返乡后,隆宽哲带领村民创新管理模式,发展大棚“沾冬2号”冬枣种植,亩均收益达5万元以上,将朱村打造成为远近闻名的“沾冬2号”专业村。

泊头镇成方连片二代大棚冬枣

为鼓励支持返乡优秀青年创业,泊头镇大力开展“雁归兴乡”人才回流工程,设立技术人才创业专项基金,并提供政策、税收扶持,对成功典型进行集中表彰、宣传,鼓励返乡人才吸纳当地群众,传授技术,提供就业岗位,带领群众增收致富。

陈家村“电商人才”陈朋朋回乡发展以沾化冬枣为主的特色农产品电商产业,年均销售额近亿元,带动当地近300名群众通过农产品种植、包装、运输实现增收致富。店子村“物流人才”刘海勇从滨州回乡经营物流运输,现有物流车辆130余辆,带动周边就业群众百余人。东费村“线束人才”苑寿科从青岛一家电厂辞职返乡创业,开展家电线束来料加工,目前已与海尔、海信、澳柯玛等知名家电企业开展合作,年销售额百万元,为当地近70名群众提供就业岗位。

眼下,泊头镇先后有126名本土优秀人才回乡创业,在电商销售、电子服装代加工、林木果蔬种植等方面大展身手,带动形成当地特色“名片”产业。

文章来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ans/Bk643G4BMH2_cNUgjIkp.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