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武侠,每一个大好男儿都会热血沸腾。
是“十步杀一人”的果敢,也是“路见不平拔刀相助”的豪气干云。
是“朝闻道夕可死矣”的武道追寻,也是“人在江湖身不由己”的无奈……
大约从太史公的笔下的刺客和游侠开始,侠客文化种子就根种在这片地土之上。
特别是唐传奇以来,侠文化历经瑰丽的想象力,笔走龙蛇,语不惊人死不休的境界。
及至我们现在,终于形成几座高峰,他们,用天才书就了一个又一个的武侠传奇。
身为90后出生的一代人,童年不止是武侠小说,更有武侠剧的陪伴。
可以是浪子飘摇的《小李飞刀》,可以是侠之大者的《射雕英雄传》。
也可以是飘逸灵动的《萍踪侠影》,也可以是穿越时空的《寻亲记》。
当然,还有动漫风格强烈的《风云》,以游戏化的画面感营造出奇幻的武侠世界。
很多人也许是先看原著小说,再去看的电视剧或者电影,我却恰恰相反。
在对原著毫无知情的情况之下,我看的是改编的影视作品,而后入坑,难以自拔。
印象中最为深刻的,首推金庸先生的《天龙八部》。
先看的是黄日华版的,后又看了胡军版的,中间还看了部林青霞版的,无不精彩纷呈。
起初对于如此宏大的武侠世界,又结合着虚虚实实的历史,只觉着不可思议。
后来再去看的原著,论及想象力的话,金庸老先生的那才叫真正的不可思议啊。
原著《天龙八部》之中其实有很多支线,没办法一一的都去视觉化影像化,可惜啊。
但如果没有电视剧版的牵引的话,放我当年一个半大的孩子,各方面储备都不够。
直接了当去看原著的话,只能靠自己那点可怜的想象力的,如果那也叫想象力的话。
诚然,电视剧的内涵不及原著,值得回味的地方也不如原著,但在传播方面功不可没。
再去看原著的话,讲真,很多东西一目了然,眼前跳动的文字仿佛都有生命感的。
就我而言,少室山大战那一幕情节,实是一惊三叹,至今记忆犹新。
情节一路高歌,人物一路铺陈,如此草蛇灰线,从慕容复到萧峰,步步惊心。
这段情节有强烈的戏剧效果,情节上无不出人意料,而又在情理之中。
关键是,从小格局的文戏和武戏,到大格局的文戏和武戏,章法严谨,丝毫不乱。
往往是,一旦情节陷入绝境,立马就会有角色闯入,而后死局变活,烽火路转。
特别是虚竹的身世,在这里得到曝光,而后眼睁睁看着父母双亡,如此大起大落。
而萧峰率领燕云十八骑闯入乱局,再次掀起了江湖的大地震,一时间风起云涌。
仔细看来的话,其实张纪中拍的大陆版《天龙八部》,特别忠实于原著的。
在他拍的诸多的金庸武侠剧之中,我亦坚持认为,《天龙八部》也是他拍的最好的。
影视改编,我可能会有一个误解,那就是忠实原著,其实很简单,照着拍就行。
然往往事与愿违,就算导演不放飞自我的话,视觉化改编的条件可能也不理想。
这就是为什么以前港版武侠剧,如今很难看到,就算有资源也会觉着服道化过去粗糙。
张纪中版是2003年出的,时候刚好,大批实力派潜力股演员被启用,一时盛况无两。
无论是刘涛版的阿朱,还是陈好版的阿紫,亦或是刘亦菲的王语嫣,都美得恰如其分。
哪怕是舒畅版的天山童姥,在我看来也是古怪精灵,那时候的舒畅18岁都不到啊。
爱金庸剧,尤其是爱《天龙八部》,因为其心理活动之刻画亦是恰到好处,细致入微。
金庸剧只要尊重原著的话,大家会发现,成功做到的导演几乎都会成功。
2003版的《天龙八部》也是如此,少室山那一段,心理活动中描摹,堪称是入木三分。
人物之性格,只是透过外表武学,远远不够,走心,走入内心世界,也是很好的落脚点。
不过话说回来,《天龙八部》值得我们回味的地方很多,其实值得反复去看。
如果你对金庸武侠情有独钟的话,我大胆建议,这部戏一定要多看,如果有空的话。
侠之大者,为国为民,侠之小者,为友为邻,这十六个字奥义,《天龙八部》会说。
我始终坚信,只要武侠活在我们每一个人心中,侠之魂,永恒不死,直到世界的尽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