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语
每一个从医的人都希望自己成为医学大家。在从一个菜鸟医生到业界专家的成长历程中,都会有一个重要的学习经历,那就是跟着老师出门诊或查房。在这个过程中,不同的老师传授不同的东西,不同的学生也会汲取不同的营养。《呼吸界》已连续推出“跟着大咖……”系列报道十一期,和您分享数位医生与恩师一起出门诊、一起查房的故事和感悟,特别是对他们职业生涯的深刻影响。也许这里的某一个故事、案例或情节会深深的触动你,并且让你对职业和人生有了新的思考和认知。
万欢英老师有一句座右铭:无论在工作上还是生活中,每一个人都应该不断积蓄内力,让自身具备实力,这样的自己方能永远充满魅力。“内力、实力、魅力”,正是这三种“力”达到了均衡,才能得以完美地呈现于所有人面前。在我们眼中,万老师,正是这样的人。
她讲幻灯片的细致程度令人难以想象,几乎是堂堂课换病例
我印象最深刻的有几件事,其中一件就是万老师自制的玻璃幻灯片。万老师那一辈的老师们,早些年上课的时候几乎都习惯于用幻灯片,与我们现在用电脑播放PPT的制作方式完全不一样,每张幻灯片都需要对比着片子亲手制作、亲手绘画。而通常当时的老师们讲课,顶多根据几个典型病例制作几套幻灯,这样其实已经足够支撑讲一门课了。但万老师却不同,她把自己过去临床中所有的经典病例、片子全部整理了出来,制作成上千张彩色玻璃幻灯片,用玻璃盖片盖在上面作对比,最后通过幻灯机在墙上打出来,所以她上课总是抱着很重的一大摞。直至现在我记忆中对这种老式的幻灯片印象都非常深刻,也十分有感情。
记得有一回到她办公室,当时我们正好为撰写呼吸科志收集相关资料,我们想起万老师收藏的病例,结果当她把办公桌的抽屉一拉开,看到很重的抽屉里面装得密密麻麻的,全是她用临床病例和片子成套做成的幻灯片。
除了“多”,万老师还有一个最大的亮点就是“活”。她在课堂上甚至能达到针对每个学生“一对一”理解的效果。她是如何做到的呢?后来我们无意中才在教研室的老师那里得到了答案。
原来,万老师上每堂课之前都会提前向教研室了解一下上课对象的基本情况,比如,这堂课面向是本科生还是研究生?是否还有一些可能基础比较差的学生?她会针对不同积累、不同层次、不同基础的学生,筛选出不同的幻灯片类别,对病例做非常个体化的选择,而且她总是能选出合适的病例和读片,以及搭配着幻灯片来讲解。
万老师讲幻灯片的细致程度令人难以想象,几乎是堂堂课换病例,一个内容换无数个病例,还常常按流行、按季节更新,她讲的永远是临床第一时间收集到的病例,讲的永远都是自己亲力亲为做的幻灯片,这些临床经验变成了课堂上活灵活现的病例传授给了学生,引发学生去思考,这些教学方式都是为了让以后走向临床的学生们能够掌握更多知识。
多年来,万老师就是这样承担着交大医学院临床医学系、护理系及进修医生的教学工作。她每一学期都会结合学科特点,针对有不同基础的学生,精心组织教学,把人文素质教育融于教学中,把临床科研经验融于教学中。按说万老师已具备了40多年的教学经验,合着书本闭着眼都能把课讲得倒背如流,但她就是如此认真地对待着每一堂课,对待着每一个学生。
她先是夸了每个人,然后出3道题……那堂课上得我们面红耳赤,此生难忘
印象中最深刻的还有一堂课,当时我们已经在硕士阶段以上,大家的自我感觉是基础临床医学知识已经比较扎实,年轻气盛,在老师面前有时表现得有些不太虚心。老师看在眼里,也没有正面指出我们的问题,却不动声色地找了个机会给我们上了这样一堂课。
那天,万老师先是笑吟吟地夸了所有学生,气氛一下子就特别活跃了起来。看到大家状态不错,只见老师拿出了3张图,第1张是显微镜光镜下的照片;第2张是病理切片的照片;第3张是一组胸片。万老师半开玩笑地说,老师今天给你们出3道题,如果你们都答出来,那么说明真正可以出师了。看了没一会儿,愉快的气氛消失得无影无踪,甚至是越来越凝固,因为第1张,没有一个人认识,谁也不知道那是什么;第2张,完全看不懂;3张的胸片组合,更加令大家困惑,老师的这套“组合拳”让之前还沾沾自喜的我们无地自容。
作为学生当中唯一的男生,我自告奋勇第一个答题,连边都没沾到。接着老师让大家轮流作答,谁答出来给谁奖励。所有学生中只有大师姐猜对了一半,说是不是考虑有可能是寄生虫的感染?然而大师姐在读那张病理切片的时候又愣住了,她没有办法去解读那张病理切片。最后到胸片的诊断,没有一个人完全把四个诊断全读出来。结果,这几张图来自万老师接诊的同一个病人,是一个感染了寄生虫的病例。更令大家脸红的是,老师允许我们随便问病史,却没有一个人能分析正确。
结果摆在了眼前,大家的实际水平可见一斑。这时,万老师只是笑了笑,她没有批评任何人,只是把整个病历讲了一遍,从当时病人来门诊是如何问诊开始,如何分析症状?镜下的表现为什么是这样?为什么要这样读片?读片给我们带来多少信息?当所有过程全部连接起来,大家才恍然大悟。直到现在,当我遇到很多临床当中没有办法解释的一些问题,我也能用上老师教的这些办法,就是临床的思辨能力。
所以,万老师教给我们的,其实是让我们不仅仅局限于作为呼吸科医生所应该学习的范围,而是学习如何做好一个大内科医生,更重要的是临床逻辑和临床思辨的一个过程。这也让我明白了她为什么每一堂课都要重新备课的原因所在,就是在做这些充足的基本功,只要是一拿出来,就能考倒人。她的经验永远在储备,这种储备是海量的储备,事实上就可以变成能信手拈来的知识的传授,我们觉得这是一种很高的境界。
如今,临床中一旦遇到疑难、危重病例,万老师也总是鼓励年轻医生大胆尝试,开拓创新。同时在技术上把好关,并主动承担风险责任,使学生们在良好的环境中快速成长。在教研室管理中,万老师善于调动各级教师积极性,科学管理教学。万老师会利用每次查房为学生及青年医生分析病例都会理论联系实际,深入浅出地讲解,又不厌其烦地耐心回答大家的问题,直到大家都听懂为止。
都知道“胸片”是呼吸科教学必不可少的课件,万老师在工作中留心收集了大量的典型的病例资料,并将前辈保留的数以千计的资料全都整理了出来,转为了数字资料,这笔巨大的“财富”或许外人不懂,却是实实在在地给我们学生提供了相当好的查询素材。很多时候我们的体会是,万老师为我们做的那些细致的准备,是那么地亲力亲为,令我们感动,假如不努力用功去钻研学习,都会感觉心中有愧。
这时我的心脏几乎都快跳了出来,期待万老师能扭转乾坤……
听过万老师讲课的,都会看到她打扮得很得体,万老师的确很知性,也很儒雅。但是,我们通常会对学弟学妹们说,如果你仅仅只把万老师看作是这样的气质那就错了,那是你没看到过她做气管镜,她其实是很果断的人,这也正是她知性的另外一面。提起万老师的果敢,我一定要讲的就是令我终身难忘的另一件事。
那是一个夏秋交季的晚上,当时我刚毕业,做大夫不久。床位上有一名患者需要做气管镜,手术刚才开始几分钟,病人情况突然变化,氧饱和度从正常水平下降到60~70%,病人全身紫绀的情况显著加重。再一看,心跳也是逐渐走低,现在想来,当时自己作为一个年轻医生已经完全被吓傻了。据当时在场的护士事后告诉我:从没见过我的面色如此之“白”。而此时此刻的我,心脏都快跳了出来,如同《西游记》里玉帝呼唤如来佛祖的那一幕场景,期待万老师能扭转乾坤……就在我恍惚之间,万老师已经来到了患者床旁,她大概看了一眼,二话没说,就让护士长拿来了穿刺针,往病人的胸口那么一扎,此时此刻我才猛然想起了“张力性气胸”这种呼吸科急症。一切发生在电光火石之间,那一幕这辈子都印在我的脑海里:周围安静极了,我的眼睛盯着万老师下针的手,一针下去,目光又瞬间看向监护,病人的氧饱和立马就上来了,心率也恢复到了正常水平。现在回想起当时的自己,脑子里完全是一片空白,我也努力让自己积极思考,但大脑似乎已经无法运转。
我想,如果再遇到同样的情况,我依然不能保证说所有的医生都会有如此果敢,因为这全靠平时积累的丰富的临床经验。或许作为一名大夫,当我们以局外人的身份去思考临床病例,我们可以保持冷静、客观和镇定;但当自己身在局中时,尤其是当涉及到方方面面情况危急的时候,如何能保持镇定而不发蒙、不抓狂?如何能不慌神还能迅速作出判断、作出反应?如何能有那种勇气还能有把握去操作?除了拿出真正的实力,别无其他。
万老师在国内率先使用气管镜下的金蒸汽激光、氩激光诊治肺癌
瑞金医院坐落于上海市中心繁华地区,在这家已经年过百岁的医院的林荫大道中矗立着一座雕像——傅培彬教授。傅教授开创我国第一例肝脏移植和心脏移植手术,在国际学术界享有盛誉,为我国外科事业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巧合的是,万欢英老师和傅培彬教授均为萍乡籍人士。而作为晚辈的万欢英老师一直以老乡前辈傅培彬教授为榜样。
在从事呼吸系疾病临床、教学和科研工作40余年的时间里,万老师带领呼吸科全体医务人员恪守“广博慈爱、追求卓越”的理念,立志把瑞金医院建设成为亚洲一流医疗中心城市的示范性医院。作为一名医学大家,万老师在工作中时刻发挥着榜样模范作用;在事业上,锲而不舍、躬耕不辍、屡有建树;在学术上,治学严谨,精益求精,不断学习新知识、探索新技术。万老师在哮喘、肺癌、慢性阻塞性肺病、睡眠呼吸障碍、肺部弥漫性疾病的诊断和治疗以及危重患者诊治中作了大量临床和实验室的工作。万老师在国内率先使用气管镜下的金蒸汽激光、氩激光诊治肺癌;万老师指导了哮喘与骨髓反应相关基础研究,初步构建了我国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预警模型。由于其在支气管镜方面的突出贡献,她先后获得中国内镜杰出领袖奖和国际内镜杰出领袖奖。
她总是说:“教书育人,责任心最重要”
谈起与万老师的这份师生情缘,我是真正被“幸运”选中的。在我之前,每一年万老师的招生名单几乎清一色都被学习成绩名列前茅的学姐们牢牢占据。有意思的是,在我那年的招生导师名单中,万老师列的备注栏中写着“男生优先”,也就是这四个字让我成为了那一年的那个幸运儿。
万老师在呼吸学界算得上是“大姐”级的人物,呼吸界的同仁们见面都会亲切地称呼其“万大姐”;而在我们科室内,万老师对于每一位同事如同慈母一般和蔼可亲,尤其是一些年轻职工都习惯称为她为“万妈妈”。于我个人而言,对这声“万妈妈”还有着更深刻的体会。
2010年末,我作为瑞金医院第二批援滇医疗队成员,奔赴云南怒江傈僳族自治州进行医疗帮扶,期间家中传来不幸消息,我的姐姐身染重病,我如同热锅蚂蚁却又鞭长莫及,万老师急我所急,想我所想,在我人生遇到巨大困难的时候,亲历亲为地为我解决了后顾之忧,从而使姐姐的病情在短时间得以好转,彼时的情景时至如今,在我的脑海中依然记忆犹新。
万老师既是我们学习上的良师,也是我们工作中的楷模。她总是说:“教书育人,责任心最重要”,而万老师自己也正是用身体力行在熏陶教育着学生们。在她的积极努力下,我们拥有了博士后临床科研人才培养基地,有了研究生管理政策,也有了研究生汇报制度,并且增添了研究生每周一次的沙龙活动。
作为学科带头人,万老师带领呼吸科全体医务人员先后成立呼吸内科专科基地,临床药物实验基地,全国内镜培训基地及交通大学医学院慢性气道疾病诊疗中心,还与加拿大及美国NIH同行合作,形成了两个国外培训基地。万老师甘当人梯,培养科室多名学术骨干成为全国青年委员,联系科室人员出国学习进修。她所带领负责的上海医学会呼吸病学会哮喘联盟工作,连续获得多次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会哮喘联盟给予的全国哮喘防治先进集体奖。
作者介绍
周剑平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呼吸与危重医学科 博士;瑞金医院无锡分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执行主任。
感谢周敏主任的全文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