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年前的客家人,你见过么?2

2019-07-22     爱食人


梅县,人力车夫们在德济医院的院子里休息,摄于1933-1937年间。




乡间的盲人乐师,摄于1905-1930年间。




客家邮差(龙川鹤树下),摄于1905-1911年间。




客家修坟师傅,摄于1905-1925年间。


学 校


客家人历来崇尚文化教育,由于地区经济滞后,地理区位处于劣势,更是视送子女入学读书为人生头等大事,宁愿挑盐担、卖柴樵、做苦力,也要供子弟读书。

基督教巴色差会传教士在梅除从事宗教活动外,还大力开办教会学校,帮助穷苦人、启蒙教育。


梅县,男生寄宿学校,摄于1902年前。




梅县,乐育中学,童子军在练习棍操,摄于1905-1930年间。




梅县,乐育中学,17岁的老练“演说家”,摄于1911-1930年间。




梅县,乐育小学,雨季时上学的客家小男孩,摄于1905-1930年间。




梅县,黄塘乐育女校里的小女生,摄于1905-1930年间。




梅县,黄塘乐育女校的中外女教师,摄于1922-1930年间。




梅县,女子高小,挑着篮子出门买菜的厨子,摄于1905-1930年间。




梅县松口传教区预备修院教士和学员合影,摄于1939年6月4日。


医 院


梅州市人民医院(黄塘医院),前身是1896年瑞士基督教巴色传道会德籍医师韦嵩山博士在梅创办的德济医院。


韦嵩山出席梅县的戒烟活动,摄于1904年。




梅县,德济医院医务人员,摄于1905-1930年间。


商 业


清末不少客家人下南洋谋生,客家地区商贸有所发展。兴宁更是因为辐射赣南、闽西的区位优势,当时有“小南京”之称。


兴宁西河桥,对面是盐铺街店铺,摄于1905-1930年间。盐铺街是清末兴宁最繁荣的商业街之一,盐贩云集,盐铺多过米铺,连街名都叫做盐铺街了。





推测是兴宁的街景,摄于1905-1930年间。




梅县的墟市入口,“人之有恩,可念不可忘。人之有仇,可忘不可念”,摄于1905-1930年间。





卖仙人粄的小摊,摄于1905-1930年间。




卖小吃的客家妇人,摄于1905-1930年间。




卖客家豆腐的老人,摄于1905-1930年间。




卖豆干,摄于1905-1930年间。




卖毛笔、墨水和纸张的小摊,摄于1905-1930年间。




卖米的客家农夫,摄于1905-1930年间。




卖木制水桶的店,摄于1905-1930年间。




卖陶罐、水缸的摊档,摄于1905-1930年间。





卖小吃甜品的小摊,摄于1905-1930年间。




梅县的牛市,摄于1905-1930年间。




梅县,卖药的小摊,摄于1905-1930年间。




梅县卖豆腐的小摊,摄于1905-1930年间。




江边卖水果的小摊,摄于1905-1930年间。




学校旁卖水果、玩具和食品的小摊,摄于1905-1930年间。




卖花生的客家老婆婆,摄于1905-1930年间。




小鸡被竹笼装着用2-3天的时间运到梅城卖,遇到河流就会把笼子放在浅水里,这样小鸡就不会渴死。摄于1905-1930年间。




卖柿子的客家妇人,摄于1905-1930年间。




兴宁,商人在寺庙里斋戒祷告,摄于1913-1929年间。


官 兵


据记载,清雍正十一年(1733),置直隶嘉应州后,驻军设左营游击1员,统领全州绿营官兵。光绪卅一年(1905)嘉应州保安团练总局改为巡防队,成为正规军,二年后改为巡防营,统300余官兵。

”民国十一年(1922)为陈炯明部所驻,十四年(1925)东征时由张民达、叶剑英进驻。后国民政府军黄任寰师长驻梅城,历有替换。


清末,兴宁驻军(绿营官兵),推测左边是武官,中间是捕头,右边是师爷,摄于1901-1910年间。





梅县德济医院里的伤兵,摄于1912-1922年间。推测应是民国建立后的梅县巡防营士兵。




县衙门口的士兵,摄于1912-1930年间。

其 他 市 井 行 业



蕉岭,叟乐街头耍把戏的,摄于1935年1月1日。




梅城,算命先生,摄于1948年。




梅城江边的药摊,摄于1905-1930年间。


舞狮子、龙灯的少年,摄于1905-1930年间。




木偶戏台,摄于1905-1930年间。




乡村耍把戏,摄于1905-1930年间。




乡村耍把戏,摄于1905-1930年间。




梅城的女乞丐,摄于1946-1951年间。

文章来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ans/BPUj4WwBJleJMoPMsgna.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