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上掉馅饼?小心误入“贪途末路”!真实案例带你揭秘经济犯罪陷阱

2020-04-12   秦淮政法

“月收益率10%,高收益零风险,投资越多收益越多……一场老同学,我带你一起玩玩。”“犯罪嫌疑人叶某至被抓获时,非法吸收公众存款高达上千万元。”4月10日,广东佛山市公安局三水分局警辅人员本色出演的原创短视频《贪途末路》首发,以影视创作的形式高度还原辖区一起非法吸收公众存款案件,揭秘经济犯罪手法,普及非法集资的危害和防范措施。

创意宣传,演绎真实的非吸案件

“你知道吗,一开始我以为天上掉馅饼,终于砸到我头上了!”“如果有重来一次的机会,我一定踏踏实实的,一家人一起努力,而不是做一夜暴富的白日梦。”《贪途末路》讲述女主角苏苏在一场同学聚会中,被老同学叶瑞伪装的“风光”的表象所骗,一步步陷入骗局。

“爸,我转了点零花钱给你们,你们不要不舍得花哦,该吃吃该喝喝,知道不?”从2万元小额投资尝到甜头,到不惜向亲戚朋友借钱,向银行贷款不断加大投入,《贪途末路》通过苏苏的经历展现了非法吸收公众存款案件受害人“财迷心窍”的心理特点。

“来来来!大家不要跟我客气哈,敞开来吃,今天我们不醉不归!”买新房、换新车、大肆宴请宾客……另一方面,《贪途末路》通过叶瑞的形象,从伪装光鲜亮丽的暴富形象,到大方豪气的请客诱惑,到不断怂恿加大投资的诱骗,真实还原了非法吸收公众存款案件借款人的作案手法。

苏苏借钱大量投入一个月后,没有收到收益转款、借款人失联、亲朋好友追债、银行还款信息不断、父母吓晕、丈夫选择离婚……《贪途末路》用倒叙手法带出受害人的悲惨结局。

三水公安公关科相关负责人介绍,《贪途末路》中的情节都是在非法吸收公众存款案件中真实发生的事情,短视频不同之处在于末尾有一个画面闪回到转账哪一刻,女主在一声惊叫中醒悟过来,终止了转账,同时也防止了悲剧的发生,体现了不同的选择会有不同的结果。

“我们希望《贪途末路》就是那声尖叫,让更多群众看到非法集资的危害,以此普及防范措施。”办案民警提醒市民,要提高识别能力,自觉抵制各种诱惑,坚信“天上不会掉馅饼”;对高额回报的借款、投资等项目,要冷静分析;千万不要被借款人“风光”的表象欺骗。

以公众喜闻乐见的形式揭示常见经济犯罪手法

“通过精准研判、周密部署,佛山市公安局三水分局成功破获此案件,犯罪嫌疑人叶某至被抓获时,非法吸收公众存款高达上千万元。”《贪途末路》中案件最终得以告破。事实上,《穷途末路》中的案件原型是三水区2019年的一起非法吸收公众存款案件,涉案金额远高于此。

去年6月,三水公安接到苏某等19名事主报案称,佛山市某汽车销售有限公司的法人代表叶某(男,34岁,三水区人),自2013年以来以做银行贷款资金过桥或票据兑付为由等手段,承诺给予借款人每月3分-9分不等的高额利息回报,借款金额合计约6930万元。

经查,为了能维持借新还旧,叶某通过“拆东墙补西墙”方式,以支付更高利息的形式来吸收更大的资金,并使用所吸收的资金购置房产和豪车等。因资金链断裂、资不抵债,且无法借到更多的款项来维持借新还旧,叶某于2019年6月14日潜逃外地。

至被抓获时,犯罪嫌疑人叶某向社会公众对象苏某等人,以允诺高额利息的方式共借款人民币3.7亿元,期间已归还本金1.7亿元、支付利息1.4亿元,至今仍有借款本金约6000万元无法归还。

办案民警介绍,跟《贪途末路》短视频中类似,非法吸收公众存款案件的犯罪手法一般有四种:一是通过购买豪车、房产和大方消费等方式,制造经济实力雄厚的假象;二是许诺高额回报、月息准时支付,从不拖欠,制造诚信的外象;三是编造资金过桥或票据兑付等高收益投资项目的借款理由;四是通过“拆东墙补西墙”的方式,维持资金链。

据统计,今年以来,三水区共立各类经济犯罪案件14宗,破案11宗,刑拘12人,打掉犯罪团伙2个,捣毁窝点2个,涉案总价值1187.14万元。

三水公安相关负责人介绍,去年以来,三水公安严打突出金融犯罪和常见经济犯罪,全面开展“破晓”百日攻坚行动,组织开展商贸、金融、反假币、财税、非法集资、知识产权等各领域专项打击工作。期间,侦破一宗涉案金额达1亿多元的组织、领导传销活动案。

三水公安希望通过《贪途末路》短视频宣传加深群众对此类案件的认识,以公众喜闻乐见的形式揭示常见经济犯罪手法,普及相关防范措施,进一步提升公众对金融犯罪和常见经济犯罪的防范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