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所周知,北魏的孝文帝是一位英明的改革君主。他的汉化改革不但使得北魏实力大增,更促进了北方汉族与少数民族的融合。那么就由我带领大家了解下北魏孝文帝改革最重要的一步“迁都洛阳”是怎么完成的。
咱们下面看下当时的历史背景。还是要从西晋的八王之乱说起,西晋的八王之乱直接使得西晋国力衰退,当匈奴人建立的成汉政权攻占长安以及西晋皇族琅琊王司马睿在建康登基称帝,西进正式灭亡。也意味着中国北方汉族政权正式灭亡,从此北方进入了汉族人民与其他少数民族以及各个少数民族之间的混战。虽然苻坚的前秦政权曾一度统一北方,并南伐东晋,试图统一全国。但是“淝水之战”的失败,使得前秦政权分崩离析,中国北方又一次陷入混战。曾经被前秦所灭亡的代国皇族后裔拓跋珪重建代国。后改国号为魏。史称“拓跋魏,北魏”。
拓跋氏建立政权后,迅速对北方的一些残余势力发动攻击,很快统一了北方地区。,统治区域北至蒙古高原,西至新疆东部,东北至辽西,南大致以淮河、秦岭为界,与南方的刘宋对峙。 从此中国进入了长达一百多年的南北对峙时期。刚开始的北魏是不如刘宋的,而且少数民族在北方建立的政权都不是很长久。但为什么鲜卑族拓跋氏建立的北魏能够维持下去,并且在后期压制南方政权呢?
拓跋氏是以武力建国,刚开始和原来的少数民族政权一样,对汉族采取压迫剥削的政治制度,导致汉人的地位很高,而且北方的士族根本不配合拓跋氏的统治,使得拓跋氏在北方的统治举步维艰,虽然前期可以凭着武力镇压,但是随着鲜卑军队在与刘宋军队交手的败退,让拓跋氏感到恐慌。所以为了更好的维护拓跋氏的统治。当时的皇帝孝文帝毅然决定“汉化改革”。
实际前期的改革跟孝文帝没多大关系,确定改革的他的奶奶,北魏文成皇后冯氏。冯氏是汉族人,他在看到北魏的衰退景象后,临朝听政确认改革大计。主要是政治的“班禄制”农业经济“三长制”以及提高汉人的政治地位,使得汉族的知识分子为北魏统治阶级服务。这些改革大大增强了北魏的综合国力。在孝文帝亲政后,继续深化改革,其中最重要的一项就是迁都洛阳。
北魏当时的都城在平城,这里主要还是以畜牧业为主,交通也不发达,经济低下,社会秩序也不是很好,这里鲜卑传统文化浓厚,不利于后期的汉化改革。所以孝文帝想把都城迁往洛阳,那里交通发达,经济繁荣。可以更有利的统治中原以及深化改革。孝文帝知道贸然迁都,那帮拓拔族的老顽固肯定不愿意,于是孝文帝就耍了个花招。
公元493年。孝文帝决定御驾亲征南齐,率领大军20万及文武百官向南出发,到了洛阳修整了几天后。这时南齐也派兵前往边关。实际这是已不适合南伐了。有大臣上书劝孝文帝停止南伐,但孝文帝不听。最终一些大臣在路上跪下磕头哭泣,劝孝文帝停止南伐。孝文帝就说我们几十万大军跑过来啥也不干,最终会被人笑话,反正文武百官也都出来了,就别回去了。直接定都洛阳吧。要不然就继续南伐。大臣们在仔细衡量后,也就同意了迁都洛阳。于是北魏正式迁都洛阳。孝文帝也继续深化改革,是的北魏国力大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