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夫是杀人技”这句来自于《一个人的武林》的台词,用最直接的方式定义了“功夫”。而这句出自由王宝强饰演的武痴封于修的台词,在很大程度上为大众指点了迷津,不拐弯,不抹角。是啊!没有人能够否定这句简单直接的表述,功夫的本质,的确只是一种杀人的技法。在《浪客剑心》中同样有一句类似的台词,大意是:“剑是凶器,剑术是杀人的伎俩,无论用多么美妙的语言去掩饰它,事实就是事实”。然而这个事实对于很多拥有功夫梦的人是如此的残酷,因为他们心中的功夫,是一种惩恶扬善,除暴安良的手段,是人生理想,生命价值的体现。
而现在,在剥茧抽丝,掀开所有的伪装之后,原来功夫赤裸裸的样子,仅仅是一种简单粗暴,致人死地的杀人伎俩。不过这个时候周游君要简单地提出一个命题,当一个人被功夫杀死的时候,所有的罪责都来自于功夫本身吗?功夫是杀人技没错,但是究竟是谁创造的功夫呢,创造功夫的人又意欲何图呢?很显然,他们无论出于何种目的,但是绝对不仅为了简简单单的致人死地?在功夫的背后,是一张庞杂的人心脉络,是沟壑难填的人性欲望。一个人懂得了功夫,使得自己比另外的人更有威慑力,从而使得自己拥有生杀予夺的能力,从而拥有号令天下的权力,推演而来,这才是功夫诞生的本质。在群体性的社会里,功夫所代表的更多的是一种生存的技能,而非杀戮的伎俩。
当一些人创造功夫,利用功夫涂炭生灵,扬武扬威时,自然会引起被压迫者的反抗。而在这个冲突中,压迫和反抗,剥削和抵制,善良和邪恶,平凡和梦想,便因为功夫交织在一起,相互碰撞,彼此作用,衍生出一张交织着人性,撕扯着欲望的大网。此时“功夫”又被赋予了更深层次的含义,它已不再是单纯的杀人技,因为驾驭它的人不同,功夫也有了多种多样的类型。这也是为什么在武侠小说中,功夫被分作正邪两派的原因。功夫本身是没有区别的,但是因为用它的人的目的不同,功夫也便会演变成各种不同的样子。
在2004年的时候,作为功夫迷的香港著名电影人周星驰便以“功夫”之名创作了一部电影,在这部影片中,周星驰通过一个小男孩的成长,通过正邪的对立,在大银幕上,为观众更深层次的解读了功夫所被寄托的情怀和梦想。这部影片不仅以《功夫》为名,更是名副其实的,带领观众进入了一场功夫迷梦,在这场每个男孩都曾做过的功夫梦里,银幕前的观众看到了善恶人心,参透了浮华人生。
周星驰作为香港影坛的标志性人物,在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登上香港影坛,从此开启了他传奇的电影生涯。关于周星驰进入娱乐圈有一个很著名传闻,在没有进入娱乐圈之前,周星驰和著名影星梁朝伟是一对好朋友,那个时候周星驰便醉心于电影,经常几个小伙伴学人家拍电影。有一天周星驰兴致勃勃的约梁朝伟去电影培训班面试。谁知面试的结果却出人意料,原本无意于进入娱乐圈的梁朝伟面试通过,而信心满满的周星驰却铩羽而归,后来不得不托朋友上了培训班的夜间部。
正是这样荒诞的人生经历,才使得他的影片虽然立足于香港市井文化,却能够用一种更有深度的姿态解读平凡人的内心世界,才能够在看似粗俗的影片细节中,诗意到找寻到平凡人生活的辛酸和伟大。特别是在1999年的《喜剧之王》之后,周星驰的影片中多少都带有一定的自传成分,特别是今天我们说到的《功夫》一片,更是周星驰后期创作的绝对巅峰。之所以选择“功夫”这一题材,是因为周星驰本人就是一位功夫迷,香港的传奇巨星李小龙是周星驰一生的偶像。在周星驰的多部作品中,他都有向李小龙致敬的桥段。
带着这样的情怀,周星驰历时三年,筹措到几千万的资金,几乎请来了半个香港武林,制作了这部诚意满满的“功夫”片。为了确保整部影片的质量,周星驰还拉来了自己的老搭档刘镇伟做本片的监制,武术指导更是请来了有着“天下第一武指”之称的袁和平。另外参演这部影片的配角,也都大有来头,除此之外,这部影片中还大量致敬了经典电影(超过20多部)。但是为了整部影片的连贯性,周星驰在细节上处理得恰到好处,不着痕迹。
影片中周星驰饰演的男主角阿星(好像影片中没有人称呼过他的名字),是一个混迹于社会的小混混,整天梦想着出人头地,荣华富贵,正如他自己所说的:“满街都是钱,遍地都是女人,谁能够下决心就可以争得赢,谁能够把握机会就能出人头地。”这是阿星对胖子说的话,但是这个细节周星驰处理得很巧妙,以及在之前阿星之所以能够加入斧头帮,并不是因为他懂得功夫,而是因为他开锁的特殊技能。这样的一个小细节,让正邪两派的功夫一分为二,而阿星呢?他作为整部影片的核心,则游弋在正邪之间,徘徊在平凡和梦想的纠葛挣扎当中。阿星为什么会变成这样,是因为他年少时的一段遭遇。
正如我们所说的,每个男孩都有一个功夫梦,阿星也不例外,在还是小孩子的时候,阿星梦想着自己能够成为一名武林高手,以“维护世界和平”为己任。而那个卖给阿星武林秘籍的乞丐扮演者,便是本片武术指导袁和平的弟弟袁祥仁,而那本叫做《如来神掌》武林秘籍的出处,则来自于上世纪六十年代他们父亲袁小田担任武术指导的同名影片。
和每个男孩的功夫梦一样,随着年龄的增长,随着对现实世界更深刻的认识,阿星发现自己梦想的可笑。也因此他“明白了”好人没有好报,他要做坏人。然而他真的下定决心做坏人了吗?他无非是忘记了自己的诺言,他无非是被现实世界折磨的遍体鳞伤之后的自暴自弃,然后的自我放逐。当一个人想做一个好人而不得的时候,当一个人在现实和梦想之间找不到畅达的出路时,他们面对人生的迷茫,面对自我命运的自怨自艾,难道就这样对命运说算了,难道就这样对人生做妥协。
在这个时候周星驰再次以功夫为名,点醒了迷途中的阿星。功夫被周星驰赋予了更高层次的含义,当乞丐交给阿星《如来神掌》的时候,他同时也赋予了阿星“保卫世界和平”的重任,这个细节也暗合了影片中多次提到的那句“能力有多大,责任就有多大”的台词。这是周星驰为正义的“功夫”,为良性的功夫赋予的一个美妙的寓意。而另外一方面呢?便是以斧头帮为代表的黑社会,他们的功夫,便是用来欺压良善,耀武扬威的工具。
影片中如杨过(元华饰演)、小龙女(元秋饰演)、裁缝师傅(赵志凌饰演)、油条小贩(董志华饰演)、苦力强(由释行宇饰演),他们虽然曾经都是叱咤江湖的风云人物,但是均因为厌倦江湖纷争,而过起隐姓埋名的生活,功夫对于他们而言更像是一种功名牵绊。相对他们而言的是以恶为名的斧头帮,斧头帮的人为了欺压良善,处处彰显着他们的武力。
而影片中,用来丈量善恶的,便是周星驰所要向银幕前观众表达的“功夫”。隐居在猪笼山寨中的高人,都是正统功夫的代表人物,而为斧头帮助纣为虐的武林人士则净是些邪门歪道。这其中的代表人物便是终极杀人王火云邪神(由梁小龙饰演),从终极杀人王的名字我们就可以看出,火云邪神的功夫便是纯粹的杀人技,如他自己所说:“我的梦想便是打死二位,或者被二位打死”。而这种纯粹以杀人为目的的功夫,便成了兵法中所讲的不义之师。
这也是周星驰赋予功夫的深层次含义,他在火云邪神和小龙女杨过的对决对比中,在蛤蟆功和如来神掌的较量中,向观众展示了功夫在杀人之外的善良和邪恶,炫美和丑陋的对决。在每次对决失败的时候,火云邪神都会拿出他那支莲花状的独门暗器,这更表现出了他所代表的穷凶极恶,为了取得所谓的胜利,所谓的天下第一,而不择手段。
影片的主人公呢?他即便是练成了如来神掌,即便是拥有了盖世武功,他不过还是那个只想保护自己心爱女孩的小男孩,在他的眼里,维护世界和平和与一人白头终老并没有什么区别。而不同的,则是这个世界对他的需求——“能力越大,责任越大”。
功夫,这个将华人形象传到全世界的技艺,它所蕴含的是一个民族的智慧,是一个民族对这个世界的态度。在至刚至柔之间,周星驰用他灵巧的身姿,在大银幕上演绎出了功夫的美和正义。在影片的结尾,当银幕上的画面再次回到那个十字路口时,当小男孩接过哑女送来的棒棒糖时,观众们恍然发现,这一切不过是小男孩的浮生一梦。恍然间我们理解了周星驰的意图,在一场炫彩的功夫盛宴之后,周星驰让我们看到了功夫的真谛,原来功夫所有奋斗的目的,是为了创造一个没有打斗,没有搏杀,秩序井然,安静祥和的世界。而那个维护世界和平的重任,既是小男孩的功夫梦,又是在纷杂的社会中迫不得已的爆发。
整部影片充满了香港老电影的情怀,无论布景还是演员,周星驰都非常考究,大处着眼,小处入手。每一个海报,每一个道具都满是故事。这样的功夫片也只有周星驰能够驾驭了,在梦想和现实,善良和邪恶,炫美和丑陋之间,周星驰找到了功夫的要义,不在于胜利,不在于打斗,而在于含蓄洒脱,游刃有余。这种功夫中,所表现的更是一种人生的态度和处世的哲理。
周星驰是懂功夫的!
文章来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ans/AW5Cf28BMH2_cNUgkj5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