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为什么爱瓷器不爱玻璃?

2019-08-19     三个料理人


文 | 墨墨知道

玻璃的历史很古老,在中国也是如此,但是比起瓷器来,中国人对玻璃器皿的感情一直比较淡,并不在意它们,中国玻璃的发展过程也不为人知。

玻璃已经出现在生活的方方面面,除了瓶罐杯盘,还出现了从前无法想象的形象,比如烧菜的锅。其实今天我们未必比瓷器更了解玻璃,未来我们完全可能重新喜欢上玻璃器皿。

▍玻璃的历史非常悠久

天然的玻璃,称作黑曜岩,就是玻璃质的火山岩。在远古就已经成为了制作刀具和器皿的材料。

玻璃的主要成分是二氧化硅,它熔点高达1650度以上,但是加入了碳酸钠(苏打)与碳酸钾,这样可使熔点降至1000多度,能够被加工,而碳酸钠早期就是来自于草木灰或海藻的灰烬。

人造玻璃可能最先诞生在公元前四千五百年左右的美索不达米亚,而玻璃器物在公元前三千年的埃及已有应用。当时的玻璃,除了装饰之外,已经被制作成了器皿,制作方法大概是以粘土作坯,把熔融的玻璃拉成条,在坯身转圈堆条,又或是在坯身黏上碎玻璃再行加热,冷却后,去掉土坯便可。

玻璃器的吹制和陶瓷的转盘拉坯一样,是划时代的发明。吹制技术是利用玻璃在一定的温度范围内具有可塑性的特点,使用中空的铁棍从炉中挑出玻璃料,一个人在一端吹气,另一端的玻璃料即被吹成球形。这时可以通过剪刀、模具等工具来塑型。吹制操作通常需要几个人合作完成。

罗马帝国时期,玻璃制作技艺广泛传播,腓尼基人发明的玻璃吹制法在玻璃制造史中具有里程碑意义。威尼斯玻璃器见证了玻璃业在16、17世纪空前的繁荣状况,热成形玻璃和冰裂纹玻璃都是当时最流行的玻璃精加工技术成果。17、18世纪,高品质无色玻璃在中欧出现,玻璃的刻磨雕花技术成为主导装饰工艺。18世纪,波西米亚(现在位于包括布拉格在内的捷克共和国中西部地区)是制作彩色玻璃的领军者。19世纪巴黎世界博览会上展出第一件英国制彩虹玻璃。

金属成分是玻璃的呈色剂。加入氧化铅,得到光彩夺目的水晶玻璃,少量锰呈淡绿色,多些锰呈雅致淡紫,少量钴呈明朗蓝色,锡氧化物及砷氧化物得到不透明的磨砂白,加入铜氧化物呈古董青绿,金属铜呈深红色,镍添加量的少多分别呈现蓝、深紫、黑,加入钛呈棕黄色,微量的金可使玻璃艳丽若红宝石,添加铀呈萤黄或绿,银化合物可以得到橙至黄色

二战中欧洲教堂大量被破坏,后来人们在修复的过程中发现一些彩色玻璃无法复制,因为古代着色工艺已经失传

▍在中国,玻璃长期作为玉的补充存在

中国春秋战国时代出现了高铅钡硅酸盐玻璃,其制品有琉璃璧、琉璃珠等。因为成分不同于西方的钠钙玻璃,因此有人认为中国玻璃制品有独立的起源。

中国古代称玻璃为“琉璃”、“陆离”、“璆琳”、“药玉”等,明清时期又有“硝子”、“料器”等称谓。收藏和研究中国古代玻璃的人现在仍然习惯说琉璃和琉璃艺术,是因为相对玻璃,这样多了一份文化内涵。

古代玻璃长期被作为玉的替代品。汉书记载“随侯以药作珠,精要如真”。

湖南长沙出土战国谷纹琉璃璧


湖南省博物馆藏战国谷粒纹玻璃剑首,剑首是剑之柄端所嵌的玉饰,置于剑柄的顶端

春秋战国时期的楚国是当时重要的玻璃产地,是以玻璃生产来弥补玉石资源的不足。明代由于丧失了西北控制,疆域内没有玉的产地,所以玻璃也得以兴起。

战国曾侯乙墓蜻蜓眼被鉴定为钠钙硅酸盐玻璃,符合西方常用玻璃的化学成分体系和制作工艺特征,与兴盛于中国战国时期的铅钡玻璃不同。

玻璃在很早的时候,就沟通了东西方。成分检测表明,战国墓中的蜻蜓眼琉璃珠多为中国烧造的铅钡玻璃,少数是产自西方的钠钙玻璃,比如曾侯乙墓蜻蜓眼。而西方玻璃进入中国还有更早的物证,在湖北江陵出土的越王勾践剑格、河南辉县出土的吴王夫差剑格等上都有镶嵌的玻璃块,经检测成分为西方的钠钙玻璃,时间在春秋晚期。

辽宁朝阳北票北燕冯素弗墓出土的淡绿色鸭形玻璃注,被认为来自古罗马帝国


山西博物馆藏大同出土北魏玻璃碗,被认为来自萨珊王朝(公元226年萨珊王朝统治波斯,直到公元651年被阿拉伯人征服)。

宁夏固原博物馆藏北周李贤墓出土玻璃碗,萨珊王朝


法门寺地宫出土枫叶纹描金蓝色琉璃盘


法门寺地宫出土玻璃茶盏茶托


故宫博物院藏清雍正黄玻璃菊瓣式渣斗

清代,华美的宫廷玻璃器足以媲美西方同时期的玻璃艺术品。清代玻璃器除清宫养心殿造办处玻璃厂外,已知的民间玻璃产地还有山东博山、广州、北京和苏州等地。民间玻璃业受宫廷影响极为兴旺,加上传教士引入了西方工艺,据记载仅博山一地玻璃器每年可销售七千余担。北京不产玻璃料,而是从博山购买料条,低温加热熔软之后,由民间匠人制成动物、瓜果等料器,这也就是北方称玻璃小件为“料器”的原因。

天津博物馆藏清乾隆款料胎珐琅彩人物图鼻烟壶

这个时期,鼻烟壶成了民间玻璃器的代表,技术水平很高,但是它在中国人心中终究是不登大雅之堂的雕虫小技,以至于马未都认为,今天最好的鼻烟壶收藏都在欧洲。

▍中国人为什么不在意玻璃器皿

1,我们有了使用性能更佳的瓷器

瓷器导热性能差,不烫手,也不会遇极冷极热而炸裂,所以是非常实用的器皿材料。经过漫长的历史发展,中国瓷器积累了很高的技术和艺术成就,适用性强、成本低廉。所以成了日常器皿的首选。

2,饮料文化有差异

中国的冲泡热茶和瓷器相得益彰,而西方红酒和流光溢彩的水晶玻璃杯交相辉映。

3,审美差异

中国人含蓄,崇尚温润婉约,不喜欢锋芒外露的东西,拒绝所谓“火气”,过于铮亮还被称为“贼光”。

中国古代的琉璃,也大多素雅内敛,注重内在与张力。与之相对应的是西方艺术更注重外在形态的表达。

▍能打动人心的现代玻璃制品主要来自国外

电影《花样年华》中出现的咖啡杯曾给影迷留下了印象,因为它强烈的时代感。它是美国玻璃制品老牌Fire King在1946-1965年出产的“Jane Ray”系列的咖啡杯,纹理细腻,触感温润,质地通透又含蓄,带着旧日气息,“在极速消逝的时光中坚持着疏离的姿态”(网友语)。

今天这种能打动人心的日常玻璃制品也大多来自国外。现在的玻璃器大国主要是法国、德国、日本等。

Baccarat 沙皇酒具

国外玻璃制品有奢侈品牌,如Baccarat。也有相对亲民的北欧风格,如iittala。能满足不同阶层人士对生活品质的追求。

iittala Essence 红酒杯


切子的各种纹饰

日本称玻璃为硝子,对硝子切削打磨雕花的工艺制品,即所谓切子,带有传统韵味。

萨摩切子


广田硝子 江户切子


这些现代玻璃有着自己的故事,代表特别的生活态度。

文章来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ans/AMIJw2wBJleJMoPMFYop.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