萨其马与米花糖

2019-10-13   美象府

日前我到渝州出差,欲带点儿当地的特产米花糖回京送人。看着超市货架上并排摆放着的米花糖和萨其马,一个黄、一个白,一个黏、一个脆……突然心生犹疑:难不成这两样东西不都是用大米蘸糖做成的?一看说明,果然。萨其马和米花糖,完全是风马牛不相及的两种食品。虽然都是蘸糖,萨其马用的是炸熟的面条,而米花糖用的是烘焙后的大米。且貌似简单的萨其马,还大有来头。

萨其马之一

米花糖之一

萨其马在全国各地的大小商店都能见到之前,只有在关外和北京城的大街小巷方可见到它的踪影。萨其马,曾写作“沙其马”、“赛利马”,原是一种满族食物,清代关外三陵祭祀祭品之一,原意为“狗奶子蘸糖”(满洲有一种野生浆果,形似狗奶子,系最初用来做萨其马的果料,旗人入关后逐渐被青梅、葡萄干、芝麻等所取代)。

萨其马的风行和制作方法,在不少典籍中均有记载:“道光二十八年的《马神庙糖饼行行规碑》:乃旗民僧道所必用。喜筵桌张,凡冠婚丧祭而不可无。”《光绪顺天府志》:“赛利马为喇嘛点心,今市肆为之,用面杂以果品,和糖及猪油蒸成,味极美。”《燕京岁时记》中的叙述则更为详细:“萨其马乃满洲饽饽,以冰糖、奶油合白面为之,形状如糯米,用不灰木烘炉烤熟,遂成方块,甜腻可食。”旗人入关后,萨其马的做法越发简单便宜,不再用白面,而是直接将面条炸熟,蘸糖混合,然后切成块儿。因其香甜松软而深受市民欢迎,遂逐渐成为著名的京式四季糕点之一。

萨其马之二

关于“萨其马”一词的来历,传说不少,但均无实证。众多传说中,我个人认为比较靠谱儿的一种是:在满语里,“萨其”乃“马拉本壁”、“萨是非”的缩音,含“切”的意思,“萨其马”属于“切糕”,加上“码”的工序,即:切成方块,然后码起来。由于当时找不到汉语代称,便直接将满语音译,所以亦会出现“沙其马”、“赛利马”之类的称呼。“萨其马”一词最早见清乾隆年间傅桓等编的《御制增订清文鉴》。在香港,萨其马还被称为“马仔”,因有人迷信吃了它后,可在赛马赌博中取胜。

米花糖之二

要不是认真细究一番,作为满族名小吃的萨其马,怕是要一直被我看成米花糖的同宗了。不知道其他人在生活中是不是也有过如我这般“似是而非”的自以为是,此事对我的触动很大,始知“囫囵吞枣,食而不知其味;一目十行,虽看不知精神”之真意。

作者:刘宏伟;编辑:徐无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