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遵义赤水市大同镇
贵州遵义赤水市大同镇,古名“蛮峒子”“蛮子峒”、。中国古代把南方少数民族称之为“蛮”。据史料记载,在南宋之前赤水大同一带为濮人住地。濮人是我国古代西南地区的土著民族,是今天仡佬族的祖先。濮人倔强而彪悍,以围山狩猎、逐水捕鱼果腹、刀耕火种为生,身居石洞岩穴,死后有葬悬棺、崖墓之俗。赤水大同镇田湾码头遗留下来的蛮峒子,就是当年土著民族濮人留下的居所。专家鉴定,蛮峒子是东汉时期土着人濮人储藏物品的洞穴,洞穴之外则是他们的住所,由此在蛮峒子周围逐渐成聚落——蛮峒子场。
赤水河流域的蛮峒子
南宋绍定六年(公元1233年).袁世明奉命自江淮沿长江而上,经重庆达符县,进入今赤水、土城一带,征讨起事造反的土著民族。袁世明的军队占领蛮峒子(贵州遵义赤水市大同镇)后,当地的土著居民四散而逃,从此再无濮人。后来逐渐有外来户到此定居,再次在原土着人的聚落地形成新的场镇。但是“蛮峒子”的名称却也保留了下来,直至清初。
清代“蛮峒子”场早已是汉民族的聚落,但是“蛮峒子”的名称毕竟带有“夷蛮之地、荒芜原始”的贬义。于是一位叫王炳的,时任清代的仁怀(古代赤水县名)知县便将“蛮峒子”改为“大洞场”。这个“大洞场”的含义就包括了蛮峒子。大洞场的名称也一直叫到了民国。
清末,大洞场(大同)赴日本留学生陈玉生、陈玉昆在日本留学期间与孙中山先生和黄兴先生有交往,受民主革命影响,学成回国后,服务乡祉、守土家乡,便将大洞场改为大同场,意在响应孙中山先生提出的“天下为公,世界大同”。于是才有了今天大同镇的正式镇名。
大同河和赤水河两河相汇处的赤水大同镇
大同镇,一个大同河汇入赤水河处,跨越了几千年历史的古老场镇。你更久远的历史记忆就在贵州遵义赤水市大同河畔这一些“蛮峒子”的遗址中,更多未知的神秘还需后人不断的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