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著名文化教育学家斯普朗格说:“教育的核心是人格心灵的唤醒,教育的最终目的不是传授已有的东西,而是要把人的创造力诱导出来,将生命感、价值感唤醒……”
一、教师的智慧是照亮前方
教师不止能看到万紫千红的春天,还要能看到角落里生命的存在
春天来了,我们看到了万紫千红、生意盎然的春天,不知你有没有发现这些被遗忘在角落里、或者不被关注的景致:夹缝中的绿意、咫尺间的翠竹;还有墙角那几株随意插入土里稀疏的蒜苗;土坳里那尽管枯黄但涌动绿意的不是春天的眼吗?还有那只要有缝隙,永远也遮不住的藤蔓。男孩看到哥哥走出校门时欣喜的笑脸,呆萌的四眼妹还在搜寻的眼神;公园里书声琅琅,明日展露锋芒;男孩用广告纸卷成的望远镜,看到的一定是千里之外;小女孩在自己的舞台,纵情的欢唱。这些都是教育者眼中最美的风景,教师的智慧是照亮远方。
做一个有“生命感”的教育者。要能看到生命的存在。
我们要深切感受到了完美的教育不只是教学,还有人活着的意义、价值:这就是对生命的关注。这种关注不用大张旗鼓地去标榜,也不用旁人刻意地点化。他是发自内心深处的,一个对孩子、对生活、对世界无比热爱的人,他会流露在很细小的地方……有时简单的只需用一个动作,一句话语,甚至远远的一个眼神,一次注视,一个微笑。做一个有温度的人,把你的热量传递给别人。
二、孩子喜欢那些喜欢孩子的人
教育,首先是充满感情的教育。一个受孩子衷心爱戴的老师,一定是一位最富有人情味的、温暖的人。只有爱心能够滋润童心,这样,童心也能够唤醒爱心。离开了情感,一切教育都无从谈起。 但这种情感,不是装模作样的“平易近人”,也不是教师对学生居高临下的“感情恩赐”,而是朋友般平等而真诚的感情。
我认识一位山村教师:他是一个优秀的班主任,十分喜爱孩子,有一次他告诉我这样一件事。大雪纷飞的冬天,他患了严重的感冒,咳嗽不止。本来应该休息,但因为这所学校只有三个教师,每一个教师都承担了好几个年级的好几门学科,他根本无法请假,只好坚持上课。放学了,一个孩子走到他面前,从小书包里掏出一个苹果含笑递给老师,老师望着这个孩子被冻得通红的手,脸上羞涩的笑容,老师想拒绝,但孩子却放下苹果就跑了。
老师拿起这个青里透红的苹果,闻见了淡淡的清香,可他忽然发现苹果表面有几个浅浅的牙印,那是一个孩子的牙印,他想能够想象这个苹果。对于一个贫穷的山村孩子意味着什么,他可能一年也吃不到几次苹果,他可能好几次想把这个苹果吃掉,可他终于没有咬,他想到了老师,他要把苹果留给正在咳嗽的老师。
对我说这番话的时候,我注意到她的眼眶微微地润湿。他是那么的爱孩子,而孩子们是那么的爱他,我想起了苏霍姆林斯基在《帕夫雷什中学》中说到的一句话:“孩子们所喜欢的是那种本人就喜欢孩子,离开孩子就不行,而且感到跟孩子交往是一种幸福和快乐的人”。
三、要教育孩子自我教育
受教育者如果不建立一套自我教育和自我教养的制度,要确立正确人生观是不可想象的。自我教育是中小学生活中的中心问题之一。教学生自己教育自己,这是教育者对受教育者所要做的最复杂的一项工作。平常所说的培养自己的信念,实际就是培养不违背自己良心的那种能力。为了使少年和青年男女确立这种极其重要的道德品质,教育者就应悉心地教导学生、注意检点自己、观察自己。(第一卷790页《培养集体的方法》)
1.要引导青少年进行自我谴责
苏霍姆林斯基在《公民的诞生》中说:“采用惩罚手段是很简单的,而教育一个人为自己的过失感到难受,从而受到良心的谴责,那要困难得多。在童年期,特别是在少年期,一个人如能进行自我谴责、洗刷自己的良心,那就有了一股很大的力量。我总是努力使少年在意识到自己的不良行为之后,能产生这样的想法:我应当成为一个和我现在不一样的人。为自己的过失感到难受,这是对别人的不良行为不能容忍和毫不妥协的源泉。”
还有在《怎样培养真正的人》中指出“要培养青少年的自责心”。
这里特别重要的一点是,孩子做了不体面的事,受到责备主要不是来自年长的人,而是来自孩子本人。年长的人只能去点燃善良思想的火花。”
所以少批评,不惩罚。
2.要保护孩子们的欢乐和幸福
教育必须保护孩子们的欢乐和幸福,让他能从自身感受到获得感,幸福感。学校的教育使命在于使青少年在心灵里树立起自觉的态度。
教育并不是万能,它不能使一个人不受他所生活的那种环境的影响而成为一个幸福的人。但教育必须保护孩子们心灵中巨大的、无可比拟的精神财产和精神财富――欢乐和幸福。一旦孩子的心灵遭到了不幸,我们就应当记住:我们面前的人是孩子,首先应让他平静、安宁,帮他解除痛苦、不安和忧虑,然后给孩子带来生活的欢乐,这就是说,孩子没有生活欢乐,任何时候也不会觉得仙鹤是蔚蓝色的。假如我们的孩子都能以乐观的情绪去看世界,假如他周围生活中的每一种现象都能向他展现出美丽、精细、柔弱、温和色彩的话,他就会易于接受教育,就会贪婪地聆听你的每一句话。
把美好的东西看作应该的,合适地使用表扬。苏霍姆林斯基在《怎样培养真正的人》)早已经有了非常深刻的洞见:“把美好的东西看作应该的,这是道德教育中一条最富有哲理的原则,夸奖、抚爱非常必要,但必须非常恰当的去运用。”
3.要培养学生终生获取知识的愿望
《怎样培养真正的人》)
学校的教育使命在于使青少年在心灵里树立起自觉的学习态度,用知识教育学生,并不意味着把知识变成成品,然后将它们塞进学生的头脑。学校的教育使命在于使青少年在心灵里树立起自觉的学习态度,确立对知识的坚定原则立场和自己的见解。
所以,我们努力使他们形成一种信念,认识到知识、学问和精神素养都是保持有意义的、有价值而又充实的精神生活的必要条件;认识到没有知识,生活就不可能有兴味,因为不可能进行创造性劳动。(第四卷7页《帕夫雷什中学》)
关键是启发和鼓励学生自愿学习
究竟怎样去培养、怎样去教学、怎样启发和鼓励学生们在学习上能成为自愿的而又具有魅力的呢?这是学校里诸多事情中一个最复杂、最艰难的问题。
编辑:郭丽
初审:贾伟宏
终审:贺维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