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主任首次公开排座位潜规则:教室的C位到底是哪里

2019-07-05   家长会了么

【欢迎搜索关注公众号“家长会了么”:孩子,遇见你,是我人生重来的唯一机会】

周末,我带娃去游泳,旁边一位大婶在一边赞叹道:“看看这孩子腿真长,将来肯定是个大高个”。

当妈的忽然感觉自己的优秀基因被肯定,心里一阵窃喜。



正当我准备谦虚一下,说孩子个子高都是随他爸时,大婶话锋一转,换上了一副愁眉苦脸:“这以后上了学,肯定永远是坐最后一排,真可怜呢……”

老母亲僵在原地,只能尴尬地点点头,灰溜溜地逃走,仿佛我把娃生成了一个高个子,是犯了什么罪似的。



当父母的可能都有这样的感受,只要娃一上学,那么娃在班级里的座位,就成了我们心头的第一波焦虑。

1

今年春晚,开心麻花的小品《占位子》将家长对于座位问题的固执和焦虑演绎得淋漓尽致。

一大波“为了孩子”的家长,为了替娃争抢C位,开始了一轮又一轮PK。



郝建的一句“孩子在班级里的位置,就决定了将来在社会的位置”,就反应出了时下广为流传的“座位鄙视链”。



大家把教室座位大致分为:学霸区、休息区、娱乐区、超级休闲区、阳光spa区、高级避暑区以及左右护法专区。

“学霸区”无疑就是大多数家长心目中的“黄金座位”,一般处于教室前三排。大家坚信,只要娃坐在这个开了光的座位,那将来一定是大鹏展翅,平步青云的大学霸。



假如娃不幸地坐到了“VIP休息区”,当爸当妈的估计就要坐不住了,他们常常疑神疑鬼,隔三差五就向老师咨询:“我家娃是不是上课走神?”或者趁着帮忙值日的时候,找其他孩子旁敲侧击地了解娃的上课表现。

虽然娃经常被问得一脸蒙圈,但是,一旦得到关键证据,就能在下一次与老师交涉的时候,把孩子的座位与正在落后的成绩,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顺便求老师救救孩子,换个座位!



如果,娃被“无情”地分到了“娱乐休闲区”,那么家长们则暗自神伤,无力挣扎,只剩下碎成渣渣的玻璃心:



完了完了,老师肯定是放弃我家娃了,没救了是不是……

这可怎么办?后面的熊孩子那么多,我家孩子不得被带坏啦

这小兔崽子本来就不老实,上课偷偷开小差的话,老师可能都看不见

……

更有甚者,还有人会莫名其妙地产生幻觉:

“老师肯定是在暗示我什么,是不是需要潜规则?”



2

家长们的担忧,我完全可以理解。很多家长总怕孩子座位靠后会被老师忽视。

举个例子——

当我们站在山顶时,自然而然地就会往最远处看,因为我们所处的高度决定了我们视线距离的远近,所谓“站得高看得远”。

同理,讲台处于教室的最高点,我们也会不自觉地往教室的后排看,这是生理因素决定的。

任何想在桌子下面做小动作的、溜号的行为,都逃不过我们的“鹰眼”,这是一个老师长期工作所磨炼出的本能。



事实上,我们若想观察前排同学,反而要刻意把目光拉回来,在这个方面,前排不一定占优势。

当然,坐在前排的孩子多数听课时候很老实。毕竟,敢在老师眼皮子底下搞事情,还需要巨大的勇气。



其实,座位离中心组织的距离,根本决定不了你离知识和真理的距离。

我曾经教过的学霸,不仅分布在教室的各个位置,甚至还集中在教室的后两排。正当家长们焦头烂额地找我调座位时,人家早就学会了如何高效地听课。



我们的知识80%都在课堂里传授,课堂吸收率直接决定了你能掌握多少知识。

所以,教会孩子如何听课,比找到好的座位要重要100倍。

在1:50(甚至更多)的教学资源比例下,老师讲课时就像农民在播种。老师把知识的种子平均播撒给这片土地上的每一个学生,倘若给了你种子,你却藏不进泥土里,那么你将注定颗粒无收。



再说那些教室里的左右护法专区,他们天天被老师贴身监督着,但是进步依然缓慢。

所以,如果听课习惯没有培养好,就算你天天跟老师形影不离,都是很难扭转局面的。

正如我常常跟学生讲的:“只要你踏踏实实地跟着老师走,不管你坐在哪里,你跟老师的心都是最近的。”

所以,把孩子坐的位置看成是左右孩子成绩的因素,既否定了孩子的主观能动性,更是否认了老师在实际教学中的主导作用。

3

作为家长,之所以如此执念于座位问题,无外乎是担心孩子上课走神影响成绩;坐得太远影响视力;遭遇熊孩子坐同桌影响性格。

其实,每一个班主任对于班级的管理,都是从排座位开始的。老师们为了能把学生的座位调整到最佳效果,早已是操碎了心。



首先我们要考虑的就是学生的视力——

有人曾经测试过,在一间能够容纳五十人的教室里,在教室中间距黑板五米左右的距离,是能够避免视疲劳的最佳距离。但是,一间教室里的最佳距离就那么几排,不可能人人都坐过去。



考虑到小个子的孩子坐后面会被遮挡视线,所以他们多数要放在前面。这也导致了很多前排的孩子近视。而长期在教室侧边坐的孩子由又容易导致斜视,所以我们基本前后左右都要考虑移动。



比如在我们班,我的原则是——

大家都有机会轮流坐到教室的最佳位置。一般是前三排和后三排分别前后左右轮换,这样就保证了每个孩子每个月至少有两周可以坐在最佳位置。

在性格搭配上,我们也既要考虑整体,也要考虑个体。



面对性格迥异的孩子,班主任就像居委会大妈,每天疲于调解各种神仙级别的矛盾——

  • 老师,我不想跟他坐同桌,他嫌我挤着他了,还骂我小肥肥

(好!老师帮你教训他去!长得胖咋了?吃你家大米啦?都是同桌,就不能给人家再让半个桌子吗!)



  • 老师,我今天写字的时候,不小心超过了桌子上的“三八线”,她就狠狠地打我的胳膊,疼死我了!呜……

(嗯?“三八线”这种古董玩意儿原来还在流行……套路千万条,越界第一条!姑娘,你再这样下去,长大可不好找男朋友呀!)

所以,在安排座位这种事情上,我们怎么可能会随缘呢?那不是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吗?


班主任首次公开排座位潜规则:教室的C位到底是哪里


原则上,同桌一般安排一男一女。因为性别特点,他们在相处中会有互补的优势;

性格内敛的孩子跟性格开朗的孩子可以放在一起,这样可以彼此中和自己身上过于极端的性格特质;

内向的孩子也可以和内向的孩子坐在一起,这样他们的性格相近,有时候相处起来也会更加舒服;

外向的孩子一般不会与外向的孩子放在一起。因为他们的性格特质决定了他们都很容易冲动。不论是一时冲动打起来了,还是一时冲动玩起来了,都不太有利

……


所以,家长们,我们老师为了合理安排座位,可真的是殚精竭虑,生怕,一个考虑不到位,孩子们就炸了呀!



4

安排座位的问题上,班主任要考虑的远不止这些。

现在的孩子不知道怎么了,特别容易“记仇”,有时候上个学期某一次被绊了一跤,都能在这学期找机会打回来。



所以,曾经发生过矛盾的孩子不能坐在一起,以防新仇旧恨一起爆发。

那么,私下里关系特别好的孩子可以在一起吗?

不不,绝对不行。



这么说吧!同桌关系就好比成人世界的同事关系,大家在公司一起共事,目的为了延续自我价值,相互配合,为公司创造利益。

如果两口子同在一个部门,没事儿就凑在一起回味俩人周末时候的电影精不精彩,火锅好不好吃,谁还有心思好好工作?那领导能同意吗?

所以同理,同桌既不能安排互不顺眼的,也不能安排过于投缘的,这样都会影响课堂的效率。



在学习能力上的考虑也不可少——

能力强的孩子比较百搭,可以跟能力相当的孩子搭配。你追我赶,惺惺相惜,充满持续突破的动力。

跟弱一点的孩子坐也可以。他们作为触手可及的榜样,为其他孩子亲身示范优秀的学习方法,一举两得。



学习上吃力的孩子,大多数也会同时伴有玻璃心,能力强的孩子有时候也不懂得体谅别人的不容易。所以,两个能力弱的孩子如果坐在一起,可能会产生化学反应。他们能很快适应彼此的节奏,你进一寸,我进一尺,距离总是不远。

与学霸之间电光火石的竞争不同,这种岁月静好,相濡以沫的同盟关系,显得特别小清新。



5

说了这么多,无非是想让大家知道,我们作为班主任老师,每一次给孩子分配座位,真的是费了数以万计的脑细胞。

我们的对于每一个学生情况的权衡分析,会因为您的一句“给我们孩子调个座位”而全部打乱,重新洗牌。



作为关注孩子成长的家长——

首先,请一定要把孩子的视力保护好,保证ta不论坐在教室的哪个位置都能看得清黑板。

其次,充分了解老师给孩子排座的原则以及良苦用心,你的孩子坐在任何位置都不是老师随手指定的。小小的座位背后,都是老师对你的孩子进行全方位分析过后,综合考虑的结果。

最后,还想温馨提示一句:如果没有确凿证据证明老师偏心,还请家长尊重老师安排座位的决定。毕竟,作为家长,您还真不见得比老师更了解自己的孩子呢。


【想看更多深度有趣的内容,欢迎搜索关注公众号“家长会了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