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2P经营生死门:进一脚经营不易,退一步推出也难

2019-07-23   互金守望者

显而易见的是,目前网贷行业受到监管要求,存量平台数量被压缩已经是定局。对于部分存在问题、不合格、无法完成整改的平台们,“清退”成了一条避免爆发风险性事件的退路。

就网贷之家的数据显示,截至7月中旬,已有深圳、上海、云南、四川、辽宁、湖南山东(目前仅济南地区)等共计7个省市对外公示了网贷机构的清退名单,涉及的网贷平台数量多达405家。其中有取缔类型的、僵尸类型的、自愿退出类型的,上海和深圳两地的数量尤多,占比一半以上。

如今,现存的网贷平台已经只有800家出头,但坊间传言,最终通过备案的平台可能不到100家,在未来的半年到一年多的时间里,拿不到备案资格的平台,或许将密集地退出行业。

为化解存量风险,后续估计还会有一波引导各个网贷平台通过自主清盘、转型发展、停业推出等方式出清风险。

这种压力,可想而知。

而且网贷平台想退出,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简单。尽管有一系列的退出政策,但是能不能退、怎么退成了大难题。

P2P平台部分项目时间较长,即使平台不再新增任何项目,原有项目的退出时间也需要很长时间。此前能够全身而退的P2P们之所以可以提前结清,是因为盘子够小,“好调头”。

监管倾向是“以备促退”,让运营不下去的平台转型或者推出,筛掉实力较弱的平台。这一过程中,平台被要求“三降”,平台数量、业务规模、出借人数量不同程度缩水,而借款人“逃废债”的问题也不容忽视。

主动退出过程中,资产如何处置?兑付方案怎么设置、怎么执行?这都是问题所在。

“成熟一家、纳入一家”,这是监管在7月放出的消息。对于无法退出或者不想退出的平台,也只能选择转型或者等到合规的办法。之前召开的网络借贷风险专项整治工作座谈会上监管已经明确表态,鼓励有能力、有资金的平台转型为消费金融公司、网络小贷公司。

需要注意的是,这个鼓励是有前提,要“有能力、有资金”, 从资金、渠道、牌照等各方面都有一定要求,也不是所有平台都有资本去转型的。

想想浙江,待收余额在20亿以上的平台还有几家?微贷网、51人品、铜板街、玛瑙湾等寥寥几家,堪堪满足一掌之数。

这些平台需要做的,还是努力压降自身风险,整改不合规之处,不然面对备案这道经营生死门,怕是进一脚经营不易,退一步推出也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