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陆军讲武堂,中国近代历史的一张极具代表性的文化名片

2019-12-19   独往者

昆明是座有着千年历史古韵的城市,在这片土地上曾记录着许多激荡人心、影响社会历史进程的故事,云南陆军讲武堂就是这么一处影响中国近代军事发展历史的建筑。这里曾是无数军人的成长摇篮,培养出一大批杰出的军事家、革命家。创办于1909年的云南陆军讲武堂到今年已整整 110年了,带着崇敬和渴望了解中国近代军事史的心情我们来到了位于昆明市翠湖畔的云南陆军讲武堂。在中国近代史上有四所著名的军校:保定军校、东北讲武堂、云南陆军讲武堂和黄埔军校。他们共同推动了中国近代军事教育的发展,而且名将百出,将星闪耀,是我国最早培养新式陆军军官的学校之一。


云南陆军讲武堂历经110年沧桑,是目前国内唯一一所以原址、原状,较完整保留下来的近代著名军事院校遗址。1909年,清王朝为建立新军,在原云南武备学堂、陆军小学堂的基础上创办的云南陆军讲武堂。云南陆军讲武堂在中国近现代史上具有独特的历史地位和深远的历史影响。被朱德委员长誉为“革命熔炉”的云南陆军讲武堂已被公认为“将帅摇篮”。

“建筑是用石头写成的史书”,建筑是历史和文化的符号,一栋建筑的核心精神一定有其历史发展的渊源。云南陆军讲武堂的建筑是中西合璧的建筑风格,印刻着东西方文化交流融合的历史进程。现存讲武堂的主要建筑,是一座规模宏大的中国传统的走马转角楼式大院,不仅平添几分古色古香,也显现了讲武堂当年的宏伟气魄。整座大院呈正方形,建筑外墙均为深米黄色,典雅大方。东、西、南、北楼各约长 150米,宽10米,对称衔接,浑然一体,四角有拱形门洞可出人。南北楼为学员宿舍,南楼中部突起,为阅操楼。门檐窗檐均呈拱形,大门采用铁栅门,楼内采用法式廊柱、雕花和线条,制作工艺精细考究,豪华舒适的建筑空间呈现出法式浪漫典雅的风格。

云南陆军讲武堂创办于1909年8月,当时刚从日本陆军士官学校留学归来的云南腾冲人李根源出任讲武堂监督,不久后担任校长,他把国外的先进办学理念融入云南陆军讲武堂建设中。讲武堂的教职员大多毕业于海外士官学校,讲武堂设步、骑、炮、工兵四科,还仿效西方军队的课程设置,以当时先进的武器为装备,按照海外军队的训练模式训练学员。《战术》、《筑城》、《阵中要务(亦称勤务)令》、《步兵操典》是讲武堂的“四大教材”,也是讲武堂各兵科的必读教材。学员除学习基本军事学科外,还需掌握代数、几何、英文等普通学科。

在云南陆军讲武堂展出的展品,每一件都曾是那个时代的重要物证。它们虽然简陋,但在那艰苦的岁月里却发挥着巨大的作用,展示着中国近百年前来所走过的路,见证了先辈们前仆后继,抛头颅洒热血,用生命的代价寻找中国的出路。

当年陆军讲武堂制定校训的为“坚忍刻苦”四字,并创作了系列军歌,歌词慷慨激昂,富有感染力。据介绍,当年学员每天早晨的早操都要集中唱讲武堂军歌。

现将《云南陆军讲武堂军歌》的歌词摘录如下:

“风潮滚滚,感觉那黄狮一梦醒;同胞四万万,互相奋起作长城;神州大陆奇男子,携手去从军。哪怕它欧风美雨来势凶狠;练铁肩,担重担,壮哉中国心!正当中!

中华男儿,要凭那双手撑苍穹;睡狮昨天,醒狮今日,一夫振臂万夫雄;长江大河,翘首昆仑风虎云龙;泱泱大国取多宏,黄帝之裔天骄子,红日中国心!正当中!”




110年前,云南陆军讲武堂顺应潮流、应运而生,秉承“坚忍刻苦”的校训,矢志不渝、潜心办学。至1935年,讲武堂共开办22期,毕业学员达4000余人。为战乱迭起的近代中国输送了杰出的军事人才,在辛亥革命、护国战争、北伐战争、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持续贡献力量,成为人才辈出、名扬海内外的“将帅摇篮”和“革命熔炉”。从这里走出了新中国的两位开国元帅——朱德、叶剑英和数百名国家军队的将军而声名显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