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笑面对手机,却板着脸呵斥儿女?”相信不少父母都或多或少有这样的情况。在孩子眼中,父母似乎有这两个面孔,一个是微笑着和手机里的朋友热情聊天,一个是转身面对孩子板着脸斥责孩子。你有过这样的情况吗?
近日网络上就流传有一首诗,这首诗不是大名鼎鼎的诗人所创造,而是出自一个小学生之手。尽管诗的字体看着稚嫩,但其中的内容却是刺痛了现实,不少网友看到都纷纷点赞,直呼心疼孩子!
这首诗的名字叫做《手机里的东西》,讲的是孩子看到自己的爸爸妈妈总是沉迷于手机,对自己却是没有对手机上心。在这首诗中,父母对孩子冷漠的态度表现得十分明显,他们总喜欢对孩子说“好好,自己玩儿去”,自己则转身沉迷在手机世界里。
又或者当孩子在玩玩具时,他们会脸板着对孩子说“再玩就丢掉”,可他们却转身对手机充满了兴趣,并且时不时发出笑声。作为孩子的家长,他们从来不会为孩子着想,只会冷语相待。
其实这首诗描写的生活并非只是个例,而是大多数家庭的常态。多少孩子因此而跟着父母沉迷于网络,对现实生活不再抱有期待,多少孩子因此而疏远父母,亲情变淡。家长过于沉迷手机,不仅仅会形成不良的习惯,更重要的是对孩子会产生很大的影响。
勾起孩子玩手机的兴趣
家长是孩子的榜样,所以家长做什么孩子也容易跟着做什么。加上孩子从小模仿力就特别强,所以当家长过于沉迷手机时,孩子也会对手机好奇,从而接触上网络。然而一旦接触到网络,孩子自控力不足就容易上瘾,导致孩子不喜欢学习。
影响亲情关系
大多数孩子在年幼时期很少能去理解家长的工作不易,在他们眼中,他们只看到父母下了班就玩手机放松,但自己面对的却是一大堆的作业,慢慢的孩子心里就会不平衡。他们理解不了为什么父母总是舒舒服服,而自己却是又累又辛苦。
孩子变得敏感、脆弱
当父母下了班总是心情悠哉着刷着手机时,孩子自然而然被抛弃扔在了一旁。对孩子而言,父母这样的行为往往导致了他们性格的变化。因为孩子认为在父母眼中,自己却是没有手机重要。渐渐的孩子不再愿意和父母交流,并且内心变得十分敏感、脆弱,因为他们从心底里认为父母不再会是他们的保护伞。
其实家长在呵责孩子的时候,不妨想想自己的行为是否正确?作为家长自己又真的做到以身作则了吗?如果没有,凭什么去教育孩子呢?
今日互动话题:你会在孩子面前长时间玩手机吗?欢迎在评论区留言交流!
(本文图片来源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