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5分的电影都告诉了我们什么样的育儿道理?

2019-07-25   立乐青少儿编程

图片来源|猫眼电影


这是一个身处逆境中的父亲言传身教培养孩子的故事。

父亲马皓文原本是全市人民的骄傲,因为他设计完成了全市最不可能出现的一座大桥。但是,随着大桥的轰然倒塌,不仅让他沦为了“阶下囚”,还成了过街老鼠。

故事开始于父亲马皓文出狱后和教导主任打的一个赌。

儿子马飞叛逆不羁,在学校频频犯错,导致被开除学籍,母亲苦苦求情未果。刚出狱的父亲放下狠话,保证自己的孩子在期末考试的时候,可以从年级倒数第一名考到前10名,希望学校暂时不要开除他。

图片来源|豆瓣电影


这是一个成年男人对一个乳臭未干的小男孩的“相信”。这种“相信”,本身就是一种鼓励式教育。于是,一段“不以复习课本知识为任务导向”的补习之旅开始了。

影片设定在90年代。儿子想要一台586电脑,而且还是带声卡的,父亲身无分文但是二话不说:买!

儿子喜欢航天航空,临近期末考试,要去别的城市看展,父亲直接带他来了一段放逐之旅:白天旅行,晚上复习功课,寓教于乐。带儿子在外奔波一整天,儿子忍不住问父亲:爸爸,你什么时候要开始给我补习功课?父亲两手一摊:“我已经给你补习一整天了呀”。


图片来源|猫眼电影

有一句老话说,“在中国,要想体会当国王的滋味,只需为人父母就好”。这句话的深层逻辑之下,藏匿着一种巨大的“俯瞰”与“不对等”。这个国家的绝大多数人都是这样理解这个角色的,但电影里的父亲,看起来则不同,他永远在和儿子平视。

两个印象比较深刻的细节。

一是父亲出狱第一天的深夜,他半夜不睡觉,在为自己的案子翻案而写申诉书,儿子也睡不着。他怯生生的问,“爸爸,我可以不睡觉吗”?父亲回答他,“你可以上天”。末了又补充一句,“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决定”。虽然不一定看得进去多少书,但儿子第一次在深夜拿出了课本。

还有一次,在送儿子去上学的途中,他们路过一片绿油油的草地,父亲花了十分钟带儿子去感受大自然的“美”,告诉他这是写好作文的终极奥义。为什么要写出好的作文呢?是要传递一种真和美,而不仅仅只是为了考上大学。

图片来源|猫眼电影


父子二人舒舒服服躺在草地上,俩人一起背诵韩愈的《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其一)》,父亲刚说完“天街小雨润如酥”,儿子闭着眼睛完成任务式的抢答出下一句”草色遥看近却无”。这时父亲让他看看远处的大片草地,再回过头来看近处的草。

儿子恍然大悟。

图片来源|猫眼电影


除此之外,再次提醒我们,原来我们真的不需要过激的“挫折教育”。

影片里,有代表“千军万马挤独木桥”、“一考定终生”的老派顽固教导主任,有渴望进行教学改革的实习班主任,有进行“填鸭式”灌输、望子成龙心切的母亲。

而最讽刺的,莫过于教导主任的这一笔。他一心以教育出全市最优秀的学生为荣,却接受不了自己悉心栽培出来的儿子变成疯子的事实。而儿子的“疯”,由他一手造成。他仅仅只是因为儿子一次小小的考试发挥失常,便拒绝再和儿子继续亲近,让儿子度过了漫长的“失心疯”的下半生。

图片来源|豆瓣电影


这些都不是对待教育的合理态度,它们都属于挫折教育的范畴。“挫折教育”在某种程度上,可以培养孩子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可以让他们的内心更强大。但过激的“挫折教育”,容易使孩子蒙上一生的羞辱。

影片中马飞的母亲站在校门口,当众指责自己的孩子,“你就这样了,太笨,还是卖煎饼去吧”。这时他更坚信,原来他的同龄人骂他“缺根弦”是真的,他真的连学习这么简单的事也做不好。

但他父亲永远只会告诉他,“我相信你。每个人心里都有属于自己的一座桥,那桥可能会塌。塌了以后,修好它,就是自己天大的事”。

图片来源|猫眼电影


马飞的父亲,他就敢于放手选择一切,最后马飞受到父亲的影响坚定地想要成为一名飞行员。如果没有父亲的肯定,他很可能便自卑,乃至不相信一切,最终误入歧途。

影片中,在数万米高空中遇险的儿子,回忆起父亲曾经给过自己的教育,他才明白,“不服输”的底气,原来是靠父亲开明的教育理念支撑起来的。

影片到这里就结束了。


我们所受的教育支撑起不服输的勇气,勇气让我们敢于修复好自己内心已经倒塌的那座桥。

真正好的教育不是随着高考那一刻结束的,而是一直鼓励和强调孩子们的动手能力、思考能力,让孩子们掌握一套解决问题的方式。


我们想让中国的孩子们像电影中的马飞一样,拥有兴趣和创造的灵感,持续为自己的兴趣付出努力,让孩子们点燃自己心里的火。

这个过程对于孩子们来说并不容易,作为家长或者,多多帮助孩子接触、尝试、体验才能激发孩子们的兴趣。作为家长,希望我们可以跟孩子一起学习,一起进步,一起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