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鉴赏】琴韵悠悠

2023-12-01   竹莺说事

原标题:【鉴赏】琴韵悠悠

题图摄影:杨文涛

刘景周

诸葛亮鹤氅纶巾,携瑶琴一张,于西城敌楼之上凭栏而坐,焚香操琴,惊退了司马懿十五万大军,后人有诗赞曰:“瑶琴三尺胜雄师,诸葛西城退敌时。十五万人回马处,土人指点到今疑。”《三国演义》已是寰球激赏读物,也不知西语翻译家们是否已向外国友人介绍,诸葛所弹的是宫商角征羽的中国古琴,可不是哆来咪发唆洋玩意儿的钢琴啊!

今天的中国,钢琴之热远胜古琴。不少富裕家庭给孩子置一架钢琴,摆在厅堂,追求一种高雅。然目光投向过去,中华古琴历史悠久,有史就有琴。黄帝有乐师名泰荣,尧舜时有乐官名夔,孔子学琴的老师名师襄。《诗经·小雅·鹿鸣》有句:“我有嘉宾,鼓瑟鼓琴。”古琴五弦,周初,琴七弦。孔子在齐国欣赏韶乐,听得很投入,三月不知肉味。这都是有文献可鉴的。而外洋钢琴系明代万历八年(1580)由利玛窦引进中国,距今也不过四百余年而已。相比之下,我们的古琴应该算是“长辈”了。

物以稀为贵,古琴因曲高和寡流传不滥,反而显得极其珍秘。但又因其高雅不俗,习好有人,也传承不衰。津南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就有古琴一项。据项目介绍,现存九嶷派古琴技法,祖传于清末金陵派古琴大师黄勉之。黄的弟子杨宗稷(1863—1932),字时百,自号“九嶷山人”,于1905年至1907年学琴三年。习得古琴曲二十余首,著有40万字的《琴学丛书》。在北京创立九嶷琴社,九嶷山是虞舜的墓葬之处,而传说虞舜是韶乐的作者。杨宗稷以九嶷为号,显示其学有渊源。其所传高徒有四人:杨葆元、管平湖、关仲航、李浴星。李浴星传授其子李天桓,李天桓又传授其子李清。李清就是天津古琴非遗项目申报人。他1976年生人,12岁学琴,而今尚处不惑之年,年轻有为,在天津多所大学担任古琴教师。

千古国乐,不尽源流。据查阜西编著的《存见古琴曲谱辑览》统计,现存琴谱百余种,六百余曲,3365个不同传谱。

古琴乐器与声情,蕴涵着独特的中华文化。文学史上的名流蔡邕、马融、嵇康、傅毅等都曾为琴作赋,托琴言志,阐美抒情。清代何焯称赞嵇康的《琴赋》:“叔夜(嵇康字叔夜)千古人,此赋亦千古文。”

人文最重品质。琴材、琴音、操琴的人,都有品味衡量。琴材须用梧桐木,是古人积累经验后的选择,又以自然生态的桐木为首选。《琴赋》是这样推介梧桐的:“惟椅梧之所生兮,托峻岳之崇冈……含天地之醇和兮,吸日月之休光……夕纳景于虞渊兮,旦晞干于九阳。”在这样的环境下,梧桐所经受的陶冶很不寻常。有重峦叠嶂奇峰陡峭之雄伟,有播云散雾之山气蒸腾,有飞瀑流泉之湍急澎湃,有宝石美玉之异彩昭彰,有芝兰沙棠之围绕环抱,有“翔鸾集其颠,清露润其肤,惠风流其间”。静谧清闲,自然神丽,何其高贵之至!

《琴赋》说,那些厌倦世俗的古代隐士仰慕许由,不接受尧帝让位,而隐遁衡山,他们寄情山林,一抒清高。是他们缅怀黄帝时前贤留下的乐曲,“顾兹梧而兴虑,思假物以托心”,构造了能弹奏雅乐的古琴。

古琴的制作极其考究,华绘,雕琢,布辞藻,垂文饰,镶嵌犀角、象牙、翡翠,用神仙园客缫的蚕丝作琴弦,用钟山之玉作标志音位的琴徽。经过对琴箱的精心处理,将琴音烘托得微妙、极致。调弦,让琴音浑厚和畅,方可弹雅曲奏妙音。

琴曲是能表述形象、倾诉情志的。琴声跌宕而起,时洪亮,时细微,或象征高山,或模拟流水,或昂扬向上,或哀婉低回,既能表现鹍鸡嘤嘤、孤雁翩翩的泠泠秋气,如《渌水》《清征》《微子》之清凄,又能表现鱼龙悠然、花木向荣的雍睦阳春,如《陵阳》《鹿鸣》《游弦》之闲雅。

《琴赋》还有琴德之伦。“性洁静以端理,含至德之和平。诚可以感荡心志,而发泄幽情矣。”感怀忧戚的琴曲,闻之“莫不憯懔惨凄”;康健快乐的琴曲,闻之“则欨愉欢释”;和平淡远的琴曲,听之“则怡养悦愉”。悠悠琴曲的感化作用,可以平抑浮躁,排解杂念,使人清心寡欲,从善如流。即《孝经》所谓“移风易俗,莫善于乐”。“愔愔琴德,不可测兮;体清心远,邈难极兮……纷纶翕响,冠众艺兮。”这就是一张古琴彰显的中华文化。

庆幸的是,古琴的继承者们都各自有薪传成果。在九嶷山人杨宗稷留下四十万言的《琴学丛书》之后,其弟子杨葆元传授有老八张:《鹿鸣》《伐檀》《归去来辞》《平沙落雁》等曲;关仲航传授有《渔樵问答》等曲;管平湖著有《古指法考》《管平湖曲集》,曲集收有《流水》《长清》《鸥鹭忘机》《良宵引》《龙翔操》《乌夜啼》《春晓吟》《白雪》《广陵散》《平沙落雁》《风雪引》《获麟操》《碣石调》《幽兰》《潇湘水云》《大胡笳》《离骚》《欸乃》等名曲;李浴星著有《翛斋琴谱》,涵54首曲目,其中《渔翁乐》《高山》等十几首曲,为自己打谱移植。

悠悠琴韵,宫商绵延,一股和煦清风,沁人心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