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逛知乎有段日子了,给我感觉是这边现代化更加明显一些,同时趋向于一定的实用主义。
而在佛法一脉上,我们可以谈佛学,我个人感觉这边不少回答,实际上是用现代的自我认识去进行一些解读。
通常而言,如果以物理上认为空是没有,或者有就是有,单纯的给“空”、“有”进行一个准确的定义,而不囊括其它,那么这个时候,往往会违背了佛学当中所讲的“空”、“有”。
实际上,对于“空”、“有”的解释,可以看《般若波多密多心经》,里面对“空”就有解释。
(欧阳询,《心经》。)
“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舍利子,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
舍利子,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无苦集灭道,无智亦无得,以无所得故。”
一般而言,“空”与“有”相应而解释,这是从其功用而说,譬如,“提起便有,放下即休”,这放下是空,好比你做一件事情,你做完了,你放下这件事,这件事有没有?……有,但是你已经空掉了,这种空掉,在这里是放下的意思,那么这种空,意思就是它仍然是存在的,但是它此刻并没有在你心里了,那么它在不在你心里呢,它在,只是需要你“提起”,当你念头一动,它又在,就是再次“提起”,而真正的提起,譬如进行做事,所以佛家讲因果,在起心动念上注意修持,如果一个错误的念头动了,也是一个犯戒,而如果这个错误念头动了,及时止住,没有接下来的行为,也算度过一劫,因为自省了,但如果这个错误的念头付诸于行动,那么就跟法律上的,“进行犯罪行为”一样,进行了犯戒行为,那么,因果就会更重。
所以这里“空”、“有”相对而言,是从其功用而说。
而在《心经》当中,“色”与“空”相对,你可以说是从本质上进行它的概念解读,以“色”与“空”相对,而让你认识世界的本质。
知乎当中,这个提问是这样的:
由于我不知道这个“佛教正法索引8-93”的源头在哪里,不知道是哪本书,这个我没看过,所以我也想知道,出处是哪里,这样方便整体对照一下是什么情况,然后再根据字句其解读。
(南怀瑾先生,图片来自网络,感谢分享。)
南怀瑾先生曾说过,“依法不依人”、“依经不依论”,“依了义不依不了义”,甚以为然。
所谓依法不依人,一件事情对不对,要看道理与真实情况,而不是看这个人是谁,而选择这个答案怎么说,而是要根据真实而言,不因外力而个人得失之念,选择真实语;
所谓依经不依论,《六祖坛经》可以说是中国历史上或者佛教史上,唯一一本大师写的“经”,一般经是博古通今,任何时代,任何场合,任何事件,都能囊括而一的经典,这种是经,相当于绝对真理。
那么,“论”,你如果理解是辩论,那么辩论,或者理论,它是有一定倾向性。
比如说,绝大多数场合适用,但小部分场合不使用,那就是论,或者所有场合适用,可是它有局限性,这种局限性你看就知道什么场合,可是它不适用于任何历史时间或者任何时代当中的所有事件的统称,只能在当下时代,某个特殊指成,它一定有限制条件,不管是心量,还是说范围,它有局限性,那就是论。
而论,除了有局限性,有的也只能在一定范围内正确,甚至有的也有可能是出现谬误。
而这些谬误或者失误,或者是残漏之处,在佛学当中,它因为成“论”而显得不那么明显,因为它会有个特殊的题目,去说明这是为了阐释某个意思,是进行这种表达,而其疏漏之处,或者失误或者谬误,这个就需要对照经而进行辩证,当然也有可能是跟其他“论”者进行相互印证,从而明悟般若本义。
佛家有讲“无漏通”,这种无漏是佛境界,是针对个人而言,即便是菩萨,也是到八地菩萨,境界才不退转。
而没有达到无漏的地步,相当于认识始终是有缺陷的,见识有“漏”处所在,所以即便是大菩萨,也不能道一句“佛”,也是这个道理。
佛经,佛经,佛经它是在“论”之上而更全面的说法。
所谓依了义不依不了义,举个例子,所谓了义就是公正已经判断完全没毛病的东西,这个认证大家都知道,这就是了义,佛经当中肯定是了义,论当中可能不一定是了义,但了义有没有?它不会因为是论而显得不够完整和全面,就一定没有了义,也不是,譬如一个人的认识,可能总体不全面,但也许部分也有了义,所以看情况。
结合依法不依人也是如此,不一定你认为的肯定说法正确的人,一定是对的,一定是了义,当然一般这个依法不依人的时候,往往只是寻求一种判断,不会去说,这就是了义,而了义的范围,它不在于真实的判断,而是一个真实的结论了。
依法不依人还在选择阶段,依了义不依不了义则是对真相的判断,是对已经有的结论的判断。
一般依了义不依不了义,可以快速帮我们辨认哪些是真实,哪些是存在问题的。
而如果一旦有质疑之处的,则相互辨认,很明显一个特点,是任何语句,一般都要循查原著,比如这个句子或者这句话,这个词,这个字,什么意思等,是来自于哪本书,需要看出处,通过出处了解,甚至了解这本书的作者生平或者书的背景年代,以及作者其他事情,有没有写其他的书,总体作者的思想是什么,等等,再结合历史上其他经论等,相互印证,从而得出这个你要回答的语句,到底什么意思,在这里,是如何最适用。
而根据“空者,非有非不有”,这个提问当中,单纯看来,这句话是非常现代的,可能有些人说,这怎么现代了,不是说:“空者,非有非不有”,这好像跟大家理解也不一样啊?……其实一般对空有之解,属于原本佛经或者佛轮上所说,就算是同样的一句话,你解说出来是不一样的。
我举个例子:
我在《多次拒绝唐中宗、武则天邀请做国师的他有多牛?佛学论著唯他有经》一文(以传说行文。个人建议还是去阅读《六祖坛经》。)当中,引用慧能大师所言,“人虽有南北,佛性本无南北。”,乍一看都很有道理(当然这句话本有就有道理,但我的意思是现代人可能很难分别这句话跟其他话也是差不多转述,你觉得有道理,可你很难分出其中到底哪个更厉害,但一比较就比较得出来。),但其实,我当时网上查了几个版本,还有其他版本是这样的:
“人虽有南北之分,佛性岂有南北之别?”(慧黠,这个更接近于通俗的机辩。)
“人虽然有南北之分,佛性本来没有南北之分。”(解说,但这个解说,最后是侧重于“无”的。)
“人虽有南北,佛性没有南北。”(侧重于“空”。)
那么,“人虽有南北,佛性本无南北。”,这句话厉害在哪里?
它是空有兼具的,所谓空有兼具就是这句话,你不管是回答这一次,别人问你,还是其他地方,你拿出来,都存在真实的意义,而且不会说错。
这就是空有兼具,它没有侧重于空或者有,而且是全备的。
然而又同时把道理讲清了。
看起来好像都差不多,其实区别还是很大的。
“空者,非有非不有”,这种表达一般偏重于注释,是比较现代的。
而如果想理解这个注释,个人是建议去阅读《心经》。
所谓空,它不是有的,也不是没有的,所谓空,就是它可能是存在的东西,也有可能是不存在的东西,这就是非空非有,你如果说,用什么来举例,这就好像曾经发生的事情,它是空的,如今没有,但它曾经存在,又是有的,当你想提起这件事,或者再度去做点什么,那它又是有了,当你放下了,便是空了,因为它已经成为过去。
所以这就是非空非有,而所谓非有非不有去解释空,其实也是一样的,因为色就是空,空即是色,有的和没有的,其实区别不大,只在于你提起还是放下,这个空有,都是随时转换的。
当你开始用了,它就是有,当你不用,那不是没有,也不是不有,而是它始终存在,只是你没用而已,没用不等于没有,也不等于不存在这个东西的“不有”:只能说现在不让它“有”,可它还是有的。
(可你不用,它就看起来“没有”一样。)
通常而言,我们拿空与有相对,或者色与空相对。
如果解释空,而用有和不有两个概念来区别,这是比较现代化的。一般用于注释。
(如果是纯粹解释空,而用有或者不有表达,行文上也跟现代化注释,应该是有所不同。)
正常而言,我个人都建议去阅读原文,因为任何理论的说法,或者见解,最终归于一处,除了真相本身,就是原文所在,因为只有最能够接近真相或者发现真正的地方,才能看到一切。
由此,你才能解读一切语句。
而不同的场合与应用,也决定了一句话的解读,到底怎么样的。
而因此,有不同人,对此不同回答。
PS:
南怀瑾先生还提到一个“依智不依识”,差不多意思是说,要依靠智慧而不是见识或者意识或者妄识,因为识也就是识见一般根据意识而来,它跟主观观念以及个人认知,具有很大关系,甚至很多可能其实甚至是没有根据的,也谈不上个人认知,就是常人所说胡说八道这种类型,这种“识”,那么识见可能很多时候会正确,有人会称赞你“有见识”,但“识”是虚妄的,它只有智的进步,才会显得更坚硬,佛家当中喜欢般若智,“金刚般若”,意思就是说真正的道理是无坚不摧的,如金刚一般坚硬。
所以这里的“依智不依识”,并不是通常意义上的智慧,而是般若智慧,它一定是无坚不摧的,而这种“智”是远远超于肤浅或者无根之“识”。
文章来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ans/9f444d103016a50cabc38824b6f17f9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