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5日
复建中的明太原县城初具规模
再现古城风貌
位于山西省太原市晋源区的
明太原县城建于1375年
2011年被列入中国国家级历史文化街区
为加强保护
于2012年启动复兴工程
目前 明太原县城复兴工程进展顺利
城内历史建筑严格
按照“修旧如旧、建新如故”的原则进行
最大程度上恢复原貌
明太原县城
东临汾河 西拥龙山
南壤晋源新区 北接晋阳宫城遗址
是明洪武八年(1375)
建在古晋阳城遗址南关村基础上的一座城池
迄今已有644年历史
因整体格局如同头北尾南振翅高翔的凤凰
故俗称“凤凰城”
下面我们就说说“凤凰城”的前世今生:
晋阳古城
晋阳古城
创建于春秋战国时期
书中最早记录在《左传》中
历史上的晋阳地位显赫
曾有多国在此建都
比如 战国七雄中的赵国
晋阳古城的辉煌时期
也是中国华夏史的灿烂篇章——盛唐
西依龙山 东视汾河 “凤凰古城”自古物阜民丰
作为大唐的龙兴之地
这里水秀山明 历代名人不绝于里
除汉文帝 汉景帝外
“文治武功”的李世民
去世前一年 曾回到太原
故地重游 感慨万千
挥毫写下了一篇《晋祠之铭并序》
抒发了自己“以德治国”的理念
晋阳古城
被焚毁于北宋太平兴国四年
这座历经1476年的古城遭到了彻底的破坏
复原后的护城河
古太原县城
据悉 明洪武四年(1371)
位于汾河东面的平晋县城
被洪水溢灌后
山西巡抚 太原知府才不得已批准
把太原府下辖的平晋县治迁到
汾河之西的古晋阳城遗址上的南关村
洪武六年(1373)知县潘原英组织人力、财力
又把原建在平晋县的文庙整体迁到南关村
洪武八年(1375)地方长官上报朝廷
经核准后 将平晋县名改称为太原县
原明清太原县城 内有九街十八巷
设四门 四周城堵51堵 敌台32座
城高三丈 壕深一丈 两岸植柳
北门城门洞向北 瓮城门洞向东开
表示凤首向东顾盼 取‘丹凤朝阳’之意
瓮城内外出路南北两侧各有一眼水井
象征凤之双目
东西内门洞各向正东、正西
外门洞皆转向南 如凤之双翼
南门为凤尾 尖端直指南方
因此从整体上看
县城如俯冲落地的凤凰占据着高台
故名“凤凰城”
太原县城内外原有大小寺庙、楼阁、祠堂50多处
这些都是传承古晋阳历史文化的有力佐证
4条大街原有12座牌坊
十字街、丁字道原有五道将军庙22处
雄伟壮观 古朴庄重
复兴工程
明太原县城复兴工程于2012年启动
至今 工程已接近尾声
城墙巍峨挺拔 雄姿显现
“自然、古朴、人文”特有的文化古韵
与现代活力气息扑面而来
古县城新貌尽显活力
明太原县城护城河道
及城外绿化美化工程已完工
墙、林、河、路、建筑
达到有机统一
据了解 整个护城河的建设工程
包括护城河开凿、修复、蓄水、河道等
未来游人也许还可以从码头坐船出发
饱览整个古城的历史风貌
从古县城东北角拍摄
护城河上建设有桥梁共计10座
其中车行桥6座 (长 20米宽 15米高 5.2米)
人行桥4座(长20米宽8米高5.2米)
明太原县城内将修复修缮文庙等
49处古建筑 46处历史民居
修复工程全部依靠
考古发掘的成果以及县志、老照片等
修旧如旧 超高标准设计
要在最大程度上恢复原貌
从古县城东南角拍摄
整个复兴工程完工后
明太原县城将成为山西太原一处
集休闲观赏 民俗风情 游客体验于体的综合性
“古晋阳历史文化旅游区”
未来 这里将成为太原更加靓丽的城市名片
彰显这座历史文化名城独特的
魅力和深厚的底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