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王之位的争夺向来残酷无比,仅看极具代表性的清朝九子夺嫡就能窥见一二,但清朝有位皇帝却从登基起就一路顺风顺水,一直都将国家大权握于手中,且一生都没有遇到什么大病大灾,他就是乾隆皇帝弘历。
乾隆皇帝在位期间,清朝江山稳固,百姓安居乐业,所以他有大把的时间来培养自己的兴趣,比如骑射、陶瓷、诗歌等等。有一次,极爱诗词的他在主持殿试时,给考生们出了一道题,结果一个考生听完之后起身就要走,谁知却直接被乾隆皇帝钦点为状元,这是为什么呢? 相信大家对古代的科举考试并不陌生,虽然今天的高考被形容成千军万马过独木桥,但相比科举还是友善了许多,因为科举分为童生试、乡试、会试和殿试,而且录取比例并不高,能走到殿试的人必定很有才华。殿试是科举考试中最高级别的考试,是女帝武则天所创,考生们入宫参考,由皇帝亲自考察,殿试第一名被称为状元。 但殿试也是所有考试中变数最大的,因为这场考试由皇帝亲自考察,状元也是由皇帝亲自钦点,所以考试结果跟皇帝的喜好、认知等有极大的关系,可能帝王一时高兴,对考生赞赏有加,考生便能鱼跃龙门实现入仕之梦,但若是一个不慎惹恼了帝王,可能前程就此断送。那为什么乾隆皇帝会看中一个连题都没有作答的人呢? 了解清朝历史的小伙伴一定知道,乾隆皇帝特别喜欢作诗,只要他兴头一上来,不论是对着黄瓜、西瓜还是什么东西,他都能即兴赋诗一首。他一生作诗四万多首,比高产诗人陆游还厉害,但乾隆皇帝与那些被文坛认可的诗人不一样,他从小长在宫中,25岁登基后便将权力握在手中,一生没有经历过大风大浪,对人间疾苦不甚了解。所以这句上联一出,殿试考场顿时鸦雀无声,很多考生都在低头沉思,不一会儿,一位考生直接站起来向乾隆皇帝恭敬道:“草民才疏学浅,实在想不出来。”说罢转身就要离开。乾隆皇帝立马叫住他,言明这是一个死对,这位考生经过思考后能坦然放弃,足见他是一个实诚敢说真话的人,于是当场将他钦点为状元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