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小刚的“意淫之作”,又臭又长

2019-12-23     剁椒说电影

近两年,冯小刚在社交平台上的火气已经小了很多,公开言论也都平和了许多。


就连宣传起刚上映的新作品《只有芸知道》,冯小刚也低调了不少。


从本月初就开展的大规模超前点映,到淘票票“想看”的人数高达将近六十余万人。


可见小钢炮冯导的号召力依旧不减当年。


《只有芸知道》


《只有芸知道》是由冯小刚挚友张述的亲身经历改编而来。


黄轩饰演的隋东风与杨采钰饰演的罗芸原本是异地打拼的陌生人,后来一同租住在徐帆扮演的林太家,也因此展开一段浪漫的邂逅,走入婚姻的殿堂。


等人到中年,妻子的猝然离世让隋东风陷入哀伤与孤独之中。


为了妻子的遗愿,他踏上了为亡妻完成遗愿的旅途。


这么看来,一定是个很温暖很动人的故事。


主创团队的阵容,也非常值得期待。


编剧张翎,旅居加拿大的华人女作家,冯小刚2010年拍摄的电影《唐山大地震》就是改编自其小说《余震》。


摄影是张艺谋御用摄影师赵小丁,曾与张艺谋合作过《英雄》、《十面埋伏》、《满城尽带黄金甲》、《金陵十三钗》、《归来》、《影》等作品。
更是曾提名过奥斯卡最佳摄影奖。


主演黄轩和杨采钰这次是二度合作,也是在《芳华》之后和冯小刚的第二次合作。


这架势,冯导这是志在必得啊。


想从年底的各种类型混战的贺岁片里,杀出一条小清新之路。


而《只有芸知道》作为一部纯爱电影,椒妹我当然不能错过这个见证相濡以沫的爱情的机会。


虽然没有去看点映场,但上映的第一天,椒妹还是按照惯例,去看了最早的场次。


结果——


说实话,椒妹我漫长而又艰难度过了132分钟的片长,饱受折磨。


毫不夸张地说,从笔直的坐姿到葛优躺,从葛优躺到昏昏欲睡。


从全神贯注到时不时看看手机什么时候结束,几度想抬屁股走人。


等看完之后再回味下,顿时觉得这部电影根本值不回票价。



首先,椒妹我在此郑重声明一点。


《只有芸知道》是根据真人真事改编。


椒妹我并没有对故事中的原型人物有丝毫的不尊重之意。


原型人物的故事确实是感人的。


冯小刚把挚友的真实经历拍成一部电影来作为纪念,这样的动机也确实真诚,值得感动。


可是,不是每一个真实的故事都能够成功改编为让每个人会动容共情的电影吧。


搞不好,就会变成一场疯狂强行煽情的圈钱行为。



真人真事改编,没错。


但也不能绑架成,你不信你不感动就是你这人没心没肺。


《只有芸知道》这个故事讲的好吗?


显然是失败的。


男女主角在一片虚空中,表演着岁月静好和矢志不渝。


电影开头引用木心先生的诗,《从前慢》:


从前的日色变得慢车,马,邮件都慢一生只够爱一个人


所以就是为了给整个电影零张力、零冲突的拖沓节奏,无聊的情节作铺垫?


平铺直叙的叙事方式根本无法支撑起时间和空间的跨度。


男女主人公之间没有烟火气的日常生活,仿佛如同一杯索然无味的白开水。


整部电影都是由无意义的空镜头、矫揉造作的表演以及酸腐的台词堆砌而成。


请问谁愿意坐在电影院里看一场两个多小时的看似浪漫,却距离身边现实生活十万八千里的风花雪月?


冗长而又空洞的叙事,简直就是故事片的灾难。


就算是文艺片,也没有这么矫情的吧。



冯小刚如果觉得这个故事确实感动,那私下里喝喝酒,聊聊天,发个微博感慨下就可以了。


这样的故事真的没有必要改编成电影。


想感动谁呢?


自我沉醉式的感动吗?


纯属私人化严重的一部电影。


又或者说,像是一种自传体的纪录片。


冯小刚用中老年的审美视角,整出一个复古又老套的抒情散文体剧本。


这个剧本也不用动什么脑子。


因为故事过于简单,导演自己心里也清楚。


所以只能依托摄影和形式叙事,给故事增加包装和厚度,给爱情赋予凄美和厚重。



电影中出现大量的风景,美是真的美。


但是这些绝美的景色对于推动剧情,表达人物的情绪有任何作用吗?


并没有。


这分明就是新西兰旅游局赞助的旅游风光大片。


或者是某旅拍品牌的宣传片。


采用倒叙加插叙的非线性叙事,强行装高级的后果就是,故事被打碎得乱七八糟,不知所云。


无休止的慢镜头抒情,借回忆,借怀旧营造一种感人肺腑的气氛。


可越是刻意煽情就越给人矫情的感受。


一场追忆之旅,还没有狗子布鲁的离世和半路出场徐帆的一句“你就丢下我一个人”让人感动。



人物呢?


过多的抒情叙事,让人物无法立住。


隋东风和罗芸像是符号一样的存在,而不是有血有肉的人。


仔细琢磨起来,人物的生活经历似乎还有不少说不通的问题。


隋东风,穷小子考上音乐学院但是交不起学费,于是送外卖赚钱。


遇见罗芸一见钟情,在赌场赢钱结婚,用赢来的钱开餐馆开了15年。


那他来新西兰是为什么呢?那个时候来新西兰也应该要花不少钱吧?有了钱为什么不继续上学?


罗芸,家境不错,身体不好,到了新西兰在海鲜市场打工,然后遇见隋东风结婚,


那她为什么去新西兰?身体不好她父母怎么放心让她一个人出国?她为什么说自己运气不好,原因呢动机呢?


电影里全都没有解释清楚。



明信片式的电影,注定无法让我们产生共鸣。


相濡以沫的感情,不仅仅是要靠演员的表演,最关键的是要通过生活日常的细节来展现。


而不是一见钟情,随后就自然相濡以沫。


再者,女服务员梅琳达这个人物明明很重要。


这么重要的角色,起什么作用了?


花里胡哨用大量篇幅去描述她,整一堆什么满世界跑,领养非洲小孩,这和隋东风罗芸有毛线关系?


对故事情节有什么改变和推动吗?


这段友情似乎只是为刻意的设计和填充剧情需要,就算是删除这个人物也没什么影响。



影片中所有的情节点都是中规中矩地选取事件,平庸乏力地完成叙事目的。


真人真事的确有足够打动人心的力量。


但不是所有的真人真事都能够让人体会到泪流满面的程度。



冯导,这回真的不能怪我们观众垃圾啊。


132分钟,我只记住了几件事:


新西兰真的美。


杨采钰真的有一种独特的美。


黄轩的小肉手,无论是弹钢琴还是扬骨灰,真的不怎么美。

文章来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ans/9d2HMm8BMH2_cNUgzZG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