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命十一年,公元1626年,后金大汗努尔哈赤抑郁而终,身居大贝勒高位,资格最老、威望最高的努尔哈赤次子代善联合其余两位贝勒阿敏、莽古尔泰拥立皇太极继位为汗,第一次主动让出皇位。
清崇德八年,公元1643年,建立了大清王朝的清太宗皇太极突然驾崩,未来及指定皇位继承人,大清皇位的传承再一次成为难题。当时拥有正红、镶红两旗,“四大贝勒”中唯一存世者代善再一次成为众望所归的皇位继承人,可是他再一次展现出皇族长兄的气度,大度让贤,还主动担任起调和豪格和多尔衮皇位之争的中间人。
代善系努尔哈赤次子,首次跟随父兄出征作战时,刚刚年满15岁,初上战场的代善英勇冲锋、大杀四方,将敌方将领父子斩杀于马下,完美展现了其英勇的满洲血统。公元1613年,努尔哈赤长子褚英因罪被努尔哈赤废黜了太子之位,代善成为代政贝勒,成为后金政权第二位太子。然后,努尔哈赤推行“四大贝勒”参政议政制度,由代善担任大贝勒,带领阿敏、莽古尔泰、皇太极三大贝勒共同处理朝政。
那么,就这样一位地位最高、年龄最长、威望最高、战功卓著的大贝勒,为何在努尔哈赤、皇太极驾崩以后,两次主动让出皇位竞争,于皇位擦肩而过呢?注意,是主动让贤,而非逼迫,更不是实力不允许。让我们走进这个戎马一生的铁帽子亲王,一探究竟。
努尔哈赤驾崩时
面对明军的大炮,面对数次进攻而不得的宁远城,努尔哈赤被袁崇焕的红衣大炮所伤,最终抑郁而终,留下无尽遗憾。根据现行的史料来看,努尔哈赤临终前可能将传位遗愿交代给了当时的大妃阿巴亥,遗命将后金汗位传给阿巴亥次子,努尔哈赤的第十四子多尔衮,可是当时多尔衮才仅14岁,虽然他和一母同胞的弟弟多铎手中拥有着努尔哈赤亲掌的两黄旗部分牛录,还有一个一母同胞的哥哥、满洲第一猛将阿济格的支持,实力不容小觑。再加上其母阿巴亥的大妃身份,位居中宫,如果阿巴亥执意要将多尔衮扶上汗位,成功的几率还是很大的。
但当时把持朝政的“四大贝勒”不会允许这样的事情发生,当时皇太极掌管正白旗,阿敏掌管镶蓝旗,莽古尔泰掌管正蓝旗,褚英长子杜度掌管镶白旗,而代善则掌管着正红、镶红两旗,实力最为强大,再加上代善的子孙大多已经成年,皆为能征善战之辈,屡立战功,在军中的威望并不比几位叔叔差。以代善当时的地位和威望,两红旗的坚定支持,再加上十几年的代政经验,他如果想要继承汗位,成为后金政权的新大汗,肯定不会有人反对。
但是,代善放弃了,他之所以放弃这个众人拼命追逐的汗位,是一个皇室长兄应有的气度和心胸,更是对后金政权长久发展和美好未来的负责之举,是他牺牲自我,成就大清将近300年基业的理性选择。
虽然代善继位不会有人反对,但皇太极胸怀大志、深谋远虑,阿敏虽然是努尔哈赤的侄子,但生性凶猛,早就有另立政权为王的想法,对汗位的渴望不比其他贝勒差,莽古尔泰生性鲁莽,和阿敏一样是个敢冲敢打、做事不计后果的主,也对汗位抱有希望。再加上多尔衮三兄弟的名正言顺,如果再有大妃阿巴亥的鼎力支持,谁输谁赢,还真说不定。
如果代善继位为汗,虽然没人会反对,但以他的心性和能力绝对制服不了剩余的三位贝勒,更不会像后来的皇太极那样有魄力和心机废黜“四大贝勒”共同议政的制度,也就是说他知道后金政权早晚会因为自己的心慈手软和能力欠缺四分五裂甚至走向灭亡,这不是代善所希望看到的。他深知其父努尔哈赤建立后金政权的不容易,是多少女真族人流血牺牲才走到了今天,所以他不允许来之不易的后金政权就毁在自己手中。所以,他必须选择拥立一位有能力、有魄力、有手段心机的大汗,才能带领后金政权变得更为强大。
代善选择了皇太极,而事实证明,代善的选择没有错。
皇太极驾崩时
18年后,皇太极突然驾崩,而且并未指明皇位继承人。“四大贝勒”中唯一剩下的大贝勒代善再一次面临着对皇位的选择。当时,多尔衮三兄弟在皇太极的特殊关照下,羽翼丰满,手中拥有两白旗的鼎力支持;皇太极长子豪格经过几十年的征战也已经成长为独当一面的英雄人物,手中握有正蓝旗,而且还有皇太极掌管的两黄旗支持。多尔衮和豪格实力相当,都渴望着荣登大宝,成为大清王朝的皇帝,但这之前必须还得看代善的态度。
代善作为当时年龄最长、资格、威望最高的亲王,南征北战凡30年,为后金政权为建立、稳固,为大清王朝的建立立下了不世功勋。再加上他手中一直以来拥有的两红旗支持,早在努尔哈赤驾崩时就最有资格继承汗位,这一次如果愿意,继承皇位的可能性也是最大的。但代善再一次选择放弃了,年老体衰固然是原因之一,但最主要的原因还是这位老资格的铁帽子亲王为大清王朝的尽心考虑。
多尔衮早在18年前就应该成为后金政权的大汗,就因为当时自己实力不够,年龄不够,不能为自己争取一下,再加上自己的生母阿巴亥被“四大贝勒”强迫殉葬,多尔衮才彻底失去了竞争汗位的机会。经过18年的洗礼,18年的英勇冲锋、南征北战,多尔衮早已不是当初那个只能任人摆布的14岁孩童,而成长为诸王之上,皇太极之下的军功最盛、权利最高者。代善如果继承皇位,他可能表明上不会说什么,但暗地里他绝不会甘心,甚至会找准时机兵戎相见,为自己两次失去的皇位讨一个公道。
豪格虽然是皇太极的儿子,面对代善和多尔衮,只是一个晚辈,但他比多尔衮还大三岁,自幼便跟随父兄和叔叔们征战沙场,战功显赫,皇太极又将混编而成的正蓝旗交给他掌管,皇太极亲自掌管的两黄旗更是坚定的站在豪格身后支持他继位为帝,以保持两黄旗“天子亲率”的巨大荣耀。同样,代善如果继位,他表面上可能也不会说什么,但两黄旗不会同意,因为代善继位就代表着他掌管的两红旗会取代两黄旗成为皇帝亲率的两旗,失去荣宠地位的两黄旗断不会善罢甘休,即使豪格不争,他们也会另立皇子争夺皇位。到时候,八旗军队的内讧,大清王朝的兵戎相见就不可避免了。
代善深知自己即位后会发生的种种情况,考虑再三,他决定再次让贤,再次为大清王朝做出让步和牺牲。代善用自己的气度和胸襟为大清王朝赢得了团结一致、为八旗军队挥师入关奠定了良好基础。代善也因为自己的大度和气量得到了应有的回报,他是“三大贝勒”中下场最好,荣光最盛、最长久,就清初的八位铁帽子王中,代善一家就有三位。
(参考文献:《清史稿》、《八旗制度》、《清史通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