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雪漫漫天地寒

2023-12-07   竹莺说事

原标题:大雪漫漫天地寒

郇蕾

小雪过后,大雪便潇洒登场。“北风彻骨大地寒,同云四布天漫漫”,雪花是寒冬浪漫情意的挥洒,赠予人们晶莹剔透的童话世界。

大雪是冬季的第三个节气。与小雪相比,大雪意味着天气更冷,雪降得更大,降雪范围更广。大雪时节飘飘洒洒的雪花不只在北方出现,偶尔也光顾江南,给罕见雪花的南方人以惊喜。

“小雪后十五日,斗指壬,为大雪,言积阴为雪,至此栗烈而大矣。”虽然大雪会给生产、生活带来不便,但人们还是期盼它普降,为山川换上银装,为树枝覆上洁粉。“六出飞花入户时,坐看青竹变琼枝”,雪花是冰清玉洁的象征。

卧看玉尘飞

先祖总结出大雪三候:“一候鹖鴠不鸣;二候虎始交;三候荔挺出。”大雪时节由于寒冷加剧,寒号鸟已冻得发不出声,僵硬的身躯任由寒风摆布;老虎对气候变化最为灵敏,已隐隐约约感觉到自然界的阳气萌动,骚动不安的性情促使其迈开求偶的四蹄;耐寒的马薤已感阳气加身,在土壤深处舒展,有了萌芽迹象。微微的阳气召唤着,为跌入低谷的动植物带来希望和生机。

“雪花开六出,冰珠映九光”,纵然雪花呈千姿百态,其基本形态却皆为六角。“凡草木花多五出,雪花独六出”,与五瓣之花不同,雪花充满神秘感,引发文人骚客无限联想,雪是阆苑仙界撒到人间的花瓣吗?于是他们的笔触倾注到飘飞的雪花上,唐代李白酒后望着漫天飘雪,猜测“应是天仙狂醉,乱把白云揉碎”;东晋谢道韫的“未若柳絮因风起”吟得真切自然,引人共鸣;元代薛昂夫描绘出一幅优美的雪景图,“天仙碧玉琼瑶,点点杨花,片片鹅毛”。

尽管诗人将雪花吟诵得很美,但“雪似故人人似雪,虽可爱,有人嫌”,赏雪与抵抗雪灾,产生出不同的诗境与诗情。“醉唱玉尘飞,困融香汗滴”,描述了外面雪花飘,室内香汗滴的公子王孙形象;“岂知饥寒人,手脚生皴劈”,则反映出雪封无柴米,手脚皆皴裂的饥寒者的窘迫;“牙旗半卷冻不翻,白战无声寂桴鼓”,彰显出边关将士的气概。

“萧萧惊朔雪,浩浩怒天风”,当凛冽的北风裹着雪花,肆意飞舞令人眩晕时,赏雪的心境也随之荡然无存,内心产生出战胜风雪的力量。

在西北、东北的边境线上,冬季降雪并不吝啬,狂风裹着雪花经常飘舞一天,甚至几天,大雪在山脚、谷壑堆积很厚。

历史上有不少仁人志士和大雪的故事。晋代学者孙康少时酷爱读书,但是家境贫寒点不起油灯,于是在“吹灯窗更明,月照一天雪”的夜晚,映着雪光读书,后来终成大业。

北宋学者杨时和朋友求教程颐老师时,得知程老师在午休,他和朋友便站在门外等候。此时天空飘起鹅毛大雪,两个人仍然未动。待程老师睡醒时,竟发现门外站着两个“雪人”。“程门立雪”由此传开。

大雪给了诗人灵感,成就了许许多多咏雪诗篇。大雪提升了文人求学的境界,成就了流传千古的典故。大雪也纯洁着人的心灵,给人欢欣和愉悦。

万象晓一色

“万象晓一色,皓然天地中”,雪为辽阔的大地披上洁白的盛装,山川、树林、田野更显纯美素净。大雪也让万物的颜色统一起来,不再争红夺绿、嫉肥妒瘦。平和洁美的雪景给了赏雪者平和的心态,给了惆怅者开阔的胸襟,也给寒冬带来缕缕香韵。

大雪时节当北方映现“千里冰封,万里雪飘”的景观时,南方气温也逐渐下降。北方游客羡慕南方温暖如春的气候,而南方游客则喜欢上北方冰封雪飘的风光,于是候鸟式的互动迁徙在江南和塞北上演。

大雪使黄河流域进入“晨起开门雪满山,雪晴云淡日光寒”的猫冬期,田野被积雪覆盖。雪有滋润土地,培肥地力的作用,倘若大雪时节降雪不及时,农人还要趁天晴为冬小麦浇冻水,所以此时的降雪正合农人心意。

“大雪江南见未曾,今年方始是严凝”,由于江南气温偏高,降雪机会少,如果下一场雪,将会定格在人们记忆深处。罕见的雪花落在绿树上,落在翠禾上,落在猝不及防的人身上,产生令人惊喜的场景,产生与北方雪景截然不同的神奇。南方的雪营造出另一种境界,承载着另一种温柔,传递着另一种生机。

大雪时节正是农家休闲时候。老年人聚在一起,或打扑克,或蹲在墙根下晒太阳,聊着村里的家长里短。农妇三五成群,或做着刺绣针线活,或编各式各样的筐篮。

“江南江北雪漫漫,遥知易水寒”,当鹅毛大雪铺天盖地降落时,仿佛混沌初生,天空地面分不清。此时的场景震撼人的心灵,不得不惊叹大自然的神秘能量,这样的大雪是如何运筹聚集的呢?

素雪晓凝华

大雪时节千姿百态的降水方式,似乎蕴藏着神秘,寓意着别有洞天的诗境,酝酿着意想不到的惊喜。倘若说雪花是冬季最纯洁、净美的素花,那么雾凇和冻雨则是阆苑洒下的香粉、玉晶,它们竭力装饰着冷落寂寥的人间。

“冻云宵遍岭,素雪晓凝华”,大雪前后空气中过于饱和的水汽遇冷凝华在树枝上,人们称为雾凇或树挂,这是非常难得的自然景观。

我国黑龙江、吉林、新疆北部、陕西北部,在大雪时节常有雾凇出现。那缀满枝头的雾凇,朦朦胧胧,若隐若现,像海底的珊瑚,又像传说中的仙树,透着灵气,闪着华光,引人遐思。

宋代曾巩将雾凇比作树花,吟出“园林日出静无风,雾凇花开树树同”的诗句;元代戴表元酒后观赏雾凇,将其与散香的梅花媲美,产生“狂歌把酒屠苏地,醉眼看梅雾凇天”的幻想;明代杨慎似乎嗅到了雾凇发出的馨香,挥毫而就“怪得天鸡误晓光,青腰玉女试银妆。琼敷缀叶齐如剪,瑞树开花冷不香”。雾凇的确是诗人眼中的盛景,是游客心中的仙境。

大雪时节偶尔会降冻雨,称为“雨凇”“冰挂”“冰凌”等。冻雨在路面或植被上凝结成一层晶莹透亮的薄冰,在树枝、电线上凝结成钟乳石般的冰柱、冰穗,在阳光下显得玲珑剔透,使人恍惚置身于冰雕玉砌的世界。

“飞流如冻雨,夜月似秋霜”,冻雨风光让人喜爱,但其造成的危害也不浅。冻雨会冻死越冬作物,冻伤果树,破坏幼林,压断电线。“冻雨霏霏半成雪,游人屦冻苍苔滑”,人走在结冰的路上容易摔倒。

大雪时节的景象,在诗人笔下要多美有多美,不得不叹服诗人的浪漫和幽默。你看,“不妆空散粉,无树独飘花”的雪花,散发着撩人心弦的幽芳;“琼林玉树净无瑕,轻送寒烟冷到家”的雾凇,闪耀着珠光宝气;“跳珠先集霰,冻雨乱棼丝”的冻雨,秀逸出浴脂凝洁的舒适。冬季的大雪、雾凇、冻雨,在为尘间营造出纤尘不染的天地,为沉寂的冬季带来生机的同时,也考验着人们的防范意识。

玉壶天地寒

大雪致寒的日子是游子最想家的时候。“大雪拥蓬户,寒梦不成归……谁知游子心,暗逐长空飞”,尽管思乡之心已插上翅膀,但是远隔千里,游子只能在“欲谈心里事,同上酒家楼”里消遣时光;在“檐前数片无人扫,又得书窗一夜明”中充实精神世界。

当游子思乡期归之时,家人也在准备过冬的食材。此时街巷到处飘着诱人的芳香,“倩谁细橪成汤饼,换却人间烟火肠”,古人说秀色可餐,其实洁雪也可餐。

冰肌玉骨的皑皑大雪,为腌肉提供了良好时机。“小雪腌菜,大雪腌肉”的民俗代代流传,虽然现在鲜肉供应充足,但腌肉依然为人们津津乐道。腌肉的食材通常为猪、牛、羊、鱼等肉,腌肉时先将肉加上盐、八角、花椒、白糖等,入锅炒熟,出锅后反复揉搓,再放入缸内,半月后与腌出的汁一起入锅,加水烧开,并添加盐卤,再放入缸中,10日后取出,挂在朝阳的屋檐下晾干即可。

“大雪小雪、煮饭不息”的农谚说明大雪时节白昼缩短。人们在满足温饱之后,餐饮朝着养生方向发展,饮食开始注重养生进补。据说,大雪前后进补可以调节体内物质代谢,有助于阳气生发,这正应了“三九补一冬,来年无病痛”的俗语。大雪时节宜温补助阳壮骨、养阴益精等富含蛋白质、维生素和易于消化的食物。

大雪时节的萝卜不仅有着很强的行气功能,还有止咳化痰、除燥生津、清凉解毒等作用。“冬吃萝卜夏吃姜,不劳医生开药方”的谚语是古人长期生活经验的智慧总结。清代郑板桥的对联“青菜萝卜糙米饭,瓦壶天水菊花茶”有养生启迪,从中可以看出萝卜的养生、保健、药用功效俱佳。

大雪时节的夜晚,惧怕寒冷的人喜欢紧闭门窗,蒙头入睡,这是不好的习惯。冬日开窗通风能够改善室内空气环境,白天要开启门窗,让空气对流,晚上也应短暂开窗通风。不必担心冷气会乘势入侵室内,因为开窗通风可以降低室内二氧化碳含量,减少有害物质积累,调节大脑皮层的兴奋和抑制,使人保持轻松、愉快的情绪。

“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有雅兴的人置身暖气融融的室内,欣赏着窗外的漫天飞雪,斟上一杯新醅,就着洁白的香雪,就着寒冷的清寂,汩汩暖流即可便会涌遍周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