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清白高尚的名节背后,藏着不易察觉的隐患

2020-05-18   国学书舍

原标题:庄子:清白高尚的名节背后,藏着不易察觉的隐患

庄子:真正的智慧是不刻意塑造清白之名,而使自身混同于尘世。

01:

一个人的优秀从来不是贪图清名和高位,更不是带有锋芒的特立独行,而是即便融入人群中,也能让自己的德行利人利己。

道家思想提倡“上善若水”的道理,水居万物之下,甘为天下的溪涧,在卑污低洼处流淌,孕育万物,却从不以自身为主宰。

《道德经》中说:知其白,守其辱,为天下谷。为天下谷,常德乃足,复归于朴。

深知尊容,却安守卑污,做天下的低谷,做天下的低谷,永恒的德就充足,永恒的德充足就会回复到纯真的状态,这种状态符合的就是道的法则。

在老子看来,刚强是一种有为的形式,而柔弱卑下则是无为的形式,无为正是符合大道的状态,性格似水一般柔弱,看似柔弱,但是实则刚强。

大道的锋芒不是靠自己的强硬来展示的,而是靠自己柔和力量。

将这种态度和智慧融汇于自己的人生之中,就会塑造一个完全不同的自我,我们总是企图用自己的强硬去征服对方,但是不仅达不到自己的目的,反而因为自己的强硬给自己带来仇恨。

生活中,我们总是用自己的锋芒和优秀塑造清名,一边享受着身居高位的优越感,一边又希望这种高位给自己带来益处。

但是清白而又高尚的名声,不仅会给自己的人生埋下后患,还会折损了自己的福报。

《庄子》的“列御寇”篇章中有这样一个小故事:

列御寇去齐国,中途返回,遇到伯昏瞀人,伯昏瞀人说:“你为什么回来?”

列御寇说:“我受了惊吓,我经过十家卖浆的饮食店,其中有五家把浆主动送给我。”

伯昏瞀人说:“那你为什么会感到害怕呢?”

列御寇说:“内心对道还没有融会贯通,外表就显露出来光辉,用外表征服人心,让别人对我的崇敬超过了对于老者的尊重,这会招致祸患的,卖浆人做的是小买卖,小本小利的,没什么权势,他们这样对我,何况是万乘之君呢,君主为国家操劳,耗尽智能,他将委任我于国事,而要我效力,所以我害怕。”

伯昏瞀人说:“你真善于观察,你退隐吧,别人会依附你的。”

过了不久,伯昏瞀人又去看列子,看到门口摆了很多双鞋,没有说话也就出来了。

仆人就告诉列子,列子提着鞋光着脚跑出来追到门口,就说:“先生既然来了,就向我提出忠告吧?”

伯昏瞀人就说:“算了吧,我说过人们要依附你,果然依附你了,不是你能使人依附你,而是你不能使人不依附,你何必显得与众不同而使人如此欢愉呢,必定还有感动人的事,使你的本性摇动,这又是无益处的。”

这便是列子与伯昏瞀人两人的对话,正如伯昏瞀人所说的那一句话 “不是你能使人依附你,而是你不能使人不依附你,你何必显得与众不同而使人欢愉呢?”

一个人能够通过自己的能力让别人仰视是一种有为的智力,而一个人能通过自己的能力融会于人群之中,即便自己用德行建功立业,也不会让自己显得与众不同,这才是一种符合大道的智慧。

02:

世俗之人总觉得这种状态对于人生不公平,因为名声给自己带来的是一种愉悦的优越感,但是平凡没有让自己获得任何成就,反而会有生活的挫败感,为什么不追求一种风光而又伟大的名节呢?

根源就在列子所说的那句话: “外表显露光辉,用外貌征服人心,使人对我的崇敬超过了对老者的尊重,这是会招致祸害的。”

一个人即便拥有能力,但是未必能拥有德行,如果在能力具备而德行不够的时候,就受到别人的追捧和仰慕,是会埋下祸根的,诸葛亮的儿子诸葛瞻就是例子。

人常说有其父必有其子,但是对于智者诸葛亮来说,这一句话也并未应验。

在三国时期,魏国大将军邓艾偷袭蜀军,蜀汉刘禅拜诸葛亮的独子诸葛瞻为将军,统领了7万大军。

蜀国上下对于诸葛瞻的期望也非常高,因为他是诸葛亮的独子,而且聪明过人。

可惜,诸葛瞻的7万人马与邓艾的3万魏军大战三次之后彻底失败,诸葛瞻也以身殉国,这次失败让成都空虚,导致刘禅当时就出城投降。

从此,蜀汉也在历史中随之消亡。

人都追求清名,但是却不知清名背后藏着的是祸患,能放下过度追求高位的心,让自己的德行“同归于尘”,才是符合大道的智慧和行径。

文|国学书舍

品读国学智慧,感受古人文化,体悟不一样的世界,看见不一样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