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马赫一号
DC漫画,全称“Detective Comics”,意为“侦探漫画”,而蝙蝠侠正是该漫画体系中的灵魂人物,2022版《新蝙蝠侠》回本溯源,倾注全力凸显了蝙蝠侠布鲁斯·韦恩的侦探属性。
蒂姆·波顿版哥特风建筑美学和古典主义融合,打造出童话世界一般的经典《蝙蝠侠》,克里斯托弗·诺兰版的《蝙蝠侠》三部曲极具现实主义,通过大量实景拍摄和影片内不断对人性的拷问,将超英类电影的叙事高度拔高了一个层次,两个版本的蝙蝠侠各具特色,都已经很难超越。
本次马特·里夫斯版本的《新蝙蝠侠》从叙事层面、画面风格和视听语言上都诠释了“新”的概念,导演将充满腐败与罪恶的哥谭市置于红与黑的调色板上,黑暗、血腥、恐怖的气氛肆意游走于红黑之间。
窥探视点和蝙蝠侠观察取证时的眼部特写镜头多次在影片内出现,在拍摄方式上就已经把“侦探”的标签打在大银幕上,而经典反派谜语人的回归则成全了蝙蝠侠“DC头号侦探”的美名,金·凯瑞版谜语人的形象本就深入人心,这次保罗·达诺饰演的谜语人把该角色的疯狂、神经质却拥有极高智商的特点演绎得惟妙惟肖。
谜语人,首次出现于《侦探漫画》#140(1948)中,是蝙蝠侠众多敌人中的超级反派之一,是一位智商极高的犯罪大师,如果说金·凯瑞版谜语人还保有一定的喜剧属性,那么保罗·达诺版谜语人则把这仅存的幽默感抹去,取而代之的是陷入疯狂的精神强迫症及毁灭欲。
得益于这样的反派角色,使得布鲁斯在影片中从头至尾都不得不在谜语人设定的符号谜题中探寻真相,无暇顾及其他,而接踵而至的限时谜题则让这部长达2小时55分钟的电影显得格外紧凑而充满张力,也正因为如此,本片的文戏远多于动作戏,却又不会让观众感到乏味和枯燥。
在动作设计上,本片采用了近似诺兰版略显笨拙的写实打斗风格,全片仅有一场追车戏,虽只有短短的几分钟,却足以吊起观众的肾上腺素。在这场追车戏中,我看到了《猩球崛起》导演马特·里夫斯对人类本性中愤怒、野蛮、暴力的理解。
近年来,漫改超级英雄电影纵横银幕,CG愈发精美,场面越来越大,特效年胜一年,同时带来的是同质化严重,人物缺乏新意,剧情流水账。最近隔壁漫威家口碑褒贬不一的《蜘蛛侠:英雄无归》和马导《新蝙蝠侠》的出现终于让超级英雄电影归于初心,重新审视“侠”字的概念。
无论是山姆·雷米版《蜘蛛侠》那句深入人心的“能力越大,责任越大”,还是《蝙蝠侠:黑暗骑士》里蝙蝠侠最终选择牺牲英雄之名去换取司法正义,它们之所以能成为观众心目中的经典影片,是因为其内核皆是将超级英雄去英雄化、去娱乐化,山姆和诺兰都赋予了两个角色厚重的使命感。在《新蝙蝠侠》中,我们见证了蝙蝠侠从一个“复仇者”转变为“光的指引者”的整个成长历程。
电影的最后一幕令人潸然泪下,当布鲁斯点燃红色烟火,指引被困在水中的少年们逃出生天,众人摆脱黑暗的束缚,随着光的方向前行,在俯瞰镜头下,绝美的构图和光影如同画作一般,红光照亮前路,同时照亮观众的心,恰在此刻,片中代表恐怖和血腥的红色被另一个词语所代替:希望。
《新蝙蝠侠》个人评分:9分。
(图片来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