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赎罪》里的小萝莉真的该背负一生的负累吗?

2022-06-10   邑人电影院

原标题:《赎罪》里的小萝莉真的该背负一生的负累吗?

本文作者:秋叶飘零

《赎罪》,一看片名,就想起美国作家霍桑的《红字》,那部小说令人伤感不已。看完电影,同样。

上世纪三十年代,一个平静豪华、世外桃源般的英国庄园,风生水起。一个女孩受到性侵,一个小伙啷当入狱。

镜头从庄园拉开,原来是积木搭建的,与人物所待的宏伟建筑一模一样。

13岁的小女儿布莱安妮,匆匆下楼,手里拿着她刚写成的剧本《阿拉贝拉的审判》。她痴迷于文学想象和写作,对人世间,似懂非懂。

她召来表姐罗拉和两个调皮的双胞胎表弟,排演剧本,迎接将要回家的哥哥。俩小子不听招呼,散伙。

她百无聊赖,往窗下一瞧,不得了:一个姑娘,当着一个小伙的面,脱了衣服扑通跳进喷水池,落汤鸡似地爬上来,内衣贴身,不成体统。靓女帅哥,正是姐姐和罗比。

姐姐西莉亚,豆蔻年华,貌美动人。很高傲,与仆人的儿子罗比,在剑桥同读三年,没说过话。后者是主人资助的贫困生,英俊帅气。

片中来了个回放,交待布莱安妮像看无声片一样不明究里的经过:罗比笨手笨脚,把一个小古董掉水里了,西莉亚气冲冲地下去捞。

西莉亚走了,罗比轻触水面

罗比在打字机上,写写撕撕折腾一番。找到小妹,托其转交书信给姐姐。懂规矩的话,不应偷看,然而,小妮子不但看了,还跟表姐罗拉嘀咕,俩人认定:罗比是个大色魔,因为信中有“抚摸”一词。

罗比回去大惊失色,错将一封随意涂抹的字纸,送给心上人了。于是,到书房找到西丽亚解释。早已暗恋的两人,说着说着,亲热起来。

又是人小鬼大的布莱安妮,侦探似地推开房门,大吃一惊,以为罗比在耍流氓。

哥哥莱昂带来个富商朋友保罗,巧克力大亨。大家一起用晚餐时,胖妞罗拉慌慌张张跑来,说双胞胎留个纸条,没影了。

大家分头去找,镜头只跟着布莱安妮。她照见地上的粉红衣衫,一个男人的身影窜了,是胖妞。于是报警,一口咬定,自己看清了,是罗比。

西莉亚说这个妹子想象力丰富,没用。罗比扛着一个男孩,领着一个,终于现身。一看严阵以待的阵势,莫名其妙,不容解释,铐上带走。

四年后,二战爆发。罗比成了军人,枪林弹雨出生入死。作为犯人,要么上前线,旧帐勾消;要么待在牢里。他选择搭上生命的风险,还自己清白声誉。

姐俩则都成了看护,布莱安妮本可进剑桥念书,深重的往事,令其自虐赎罪。她打听到姐姐的地址——那事之后西莉亚离家出走,左一封右一封地写信,请求原谅。没回音。

片中场景转到敦刻尔克大撤退,罗比病了,撑着,要回英国。

终于有一天,妹妹找到姐姐的住处,要上前线的罗比也在。罗比狠狠地训斥一顿:你要18岁才懂事吗?那些士兵,也才18岁。无论我受了什么教育,人们都不会相信一个佣人的孩子。让她赶紧出面、出庭,说清一切。

是的,英国的门第偏见根深蒂固。罗比一边犯奸作科,一边助人为乐?不怕罗拉当面指认?再者,13岁孩子的证言,即可采信断案?

看到这里,松了口气,罗比有救了。

然而,镜头一转:年事已高的著名作家布莱安妮.塔里斯接受采访,前面的故事,出自她的自传体小说《赎罪》。

事实上,当年她根本没勇气去见姐姐,“那一切也不可能发生”,因为没有机会了。

罗比死在大撤退的最后一夜,手里捏张照片——一座白色的海边小屋,两人相约的战后团聚之处,和一叠信。而在英国的西莉亚,半年后,也在一次大轰炸中香消玉殒。

女作家说:这是她的第21部、也是最后一部小说。确切地说,这是第一本书,战时就动笔,叫《喷泉旁的两个人》,“一个自以为是的愚蠢小女孩,从窗户看到了她不懂却自以为很懂的事”。

无论多久,她都摆脱不了罪恶感。换了谁都会?不尽然,依我大半生所见所历的社会人性。

她说,一直以为是自己造成了一切,读者怎能接受这样的结局?这不是软弱和逃避,而是最终的人文关怀,“我给予了他们幸福”,在虚构中,在文字中。

镜头中,早逝的二人在海边欢快追逐。最后一帧画面,定格在海边小屋。

谈谈观感。

就影片而言,大的跳转结构,类似现代文学的“元叙事”,隐在故事后的叙事者露面,点醒已然入戏的读者:这不是现实,而是虚构艺术。如《追忆逝水年华》,七卷两三百万字,结尾作家才说,他决定写部小说。

两次情节重复,说明眼观不一定为实,许多事情的真相,并非人们看到的表象加臆测做出的判断。

再者,不确定因素,也是现代艺术,不,现代哲学中强调的要素。战争期间,布莱安妮在教堂目睹了巧克力商人和表姐罗拉的婚礼,恍悟当年夜色中溜走的男人竟是……

那么,罗拉是吃了人家的巧克力而自愿的,还是强迫?若自愿,岁数小了点吧。强迫的话,又怎会嫁给这个人渣?又或干脆就是虚构,加重罗比翻案的难度,因为受害者不会起诉了。如此,罪犯究竟是谁?一个谜团。

她与人聊天,自述11岁时也喜欢罗比,跳进水里看他是否搭救。那么,作伪证时,有无嫉妒心理作祟?

再者,大幅度的时空跳跃,啪,四年过去了;啪,四十年(可能更长)过去了。这也是现代叙事的特点,时空穿越交叉甚至混乱。《百年孤独》第一句,过去、现在、未来,夹缠在一起。

就现实而言,一个人在不懂事、不成熟的年龄,犯下某种过失,导致严重的后果,是否要背负一生的精神十字架?

女作家说“一直认为”是自己的罪过,终于完成压在心头的作品,是否不这么认为了?

确实不全是她的错。罗比即使不坐牢,适龄青年,多半要上战场。同样,西莉亚也面临着敌机轰炸的死亡阴影。应该说,若无战事,等罗比出狱,二人重逢,完全可能。

这就是说,一个人少不更事犯下的过失,遇到动荡恐怖的可怕年代,有可能酿成难以弥补的灾难——人死不能复活。

女作家没将自己早年的过错,躲躲闪闪推给时代,以求卸下心理包袱。特定文化背景下,罪与罚,是每个真正的信徒,须常拷问灵魂的严峻问题。

开头,儿时的剧本名为《阿拉贝拉的审判》,结尾,暮年的小说书名为“赎罪”。谁有资格审判旁人?毕其一生,自我救赎吧。

时代、社会、人性错综交织的生活状态展示,是与非、善与恶、灵与肉、罪与罚等难以判断的启示,使这部追忆往事的电影内涵,现代开放、多元、沉重,具有宗教道德的思索空间和深度。

这样,比起19世纪浪漫主义的霍桑之《红字》,只是针对清教的摧残压抑、呼吁个性解放的主题,多了现代人的复杂眼神、视野广度和挥之不去的生存困惑。

最后一点,前半截绿野仙境的田园牧歌,与后面的硝烟烽火血肉横飞,形成强烈对比。影片用画面和镜头昭示,和平年代男欢女爱的龃龉风波,在战争残酷的生死命运面前,多么微不足道!人们啊,热爱珍惜和平环境下平静幸福的生活吧!

(图片来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