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这次不一样
DA DI
01|大地
黄土层叠,两垒夹一堑
在中国的三级地形阶梯中,
山西属于第二级阶梯,
人们或称之为山西高原,
或把它划为黄土高原的一部分。
山西的地貌可以用“ 两垒夹一堑”来概括:
“东边之垒”
是包括恒山、五台山在内的广义太行山;
“西边之垒”
是黄河东岸的管涔山一吕梁山。
请横屏观看
吕梁山云海
摄影/翟鸿宇
两垒所夹的地堑盆地带,
由北向南依次为
大同盆地、忻定盆地、
太原盆地、临汾盆地、运城盆地。
总体上呈斜列的方式排列,
犹如空中的一排大雁。
以山西中部这一盆地带为轴,
以由北向南穿越山西中部、黄河左岸的
大支流汾河定向,
习惯上称山西地形为“左太行,右吕梁”。
请横屏观看
汾河是黄河第二大支流,也是山西的母亲河
在以往的报道中,
我们通常采取上面的模式讲述地理,
但是这次,我们关于山西的报道
不一样
在中国,
山西是中国重要的 能源基地之一。
山西黄土堆积深厚,
形成了山西的颜色—— 黄。
山西临汾 壶口瀑布
摄影/吕凤霄
山西大同 黄土上开垦的农田
摄影/吕凤霄
山西忻州 韩庄长城
摄影/吕凤霄
黄土下地质时代特殊的古地理环境,
孕育了极其丰富的煤炭资源,
造就了山西这个 化石能源的“天府之国”。
在晚近地质时期,
山地断块上升、盆地断块沉陷,
山西山川的大开大合,
暴露出了山脉和盆地边缘丰富的煤层。
山西朔州的安太堡露天煤矿
摄影/吕凤霄
数据显示,改革开放40多年来,
山西煤炭产量长期占全国总量的1/4以上,
并有70%以上的煤炭外运,
覆盖全国2/3以上的省份。
对山西来说,
过去的辉煌、现在的痛苦、未来的希望,
都与煤炭息息相关。
全长653公里的大秦铁路
(山西大同至河北秦皇岛)
是我国第一条双线电气化重载运煤专线,
也是货运量最大的一条铁路,
每天运输煤炭超过百万吨。
摄影/薛冬
随着国家环保和碳中和战略的实施,
中国正在走上绿色低碳能源转型之路,
山西也在经过煤炭时代,
在地层中寻找面向未来的清洁能源。
黄土高原沟壑支撑着中华文明的悠久厚重,
大地下更潜藏着未来的希望。
那么,山西有什么呢?
SHENG FA
02|生发
能源革命,寻找另一种可能
人类社会的发展史,
也是关于能源的
开发、利用、革新、追求变化的过程。
从木材、煤炭、石油到天然气;
太阳能、风能、核能、潮力;
还有未来可能的可控核聚变……
对科学的理解与揭秘,
对自然的责任感,
让人类一步一步去探索
更新颖,更高效,更清洁的能源。
城市燃气主要包括
人工煤气、液化石油气和天然气三大类
煤层气,俗称瓦斯,
是一种赋存在煤层中的、
以甲烷为主要成分的烃类气体,
是煤的伴生矿产资源,
其燃烧热值与天然气相当,
可与天然气混合使用,
而且燃烧后非常清洁,
其燃烧几乎不产生任何废气,
是工业、化工、发电和居民生活的最佳燃料。
煤层气也是一种新兴的
清洁、优质的能源化工原料,
可以从中提炼出石墨烯、金刚石等高科技产品。
众所周知,
煤矿瓦斯事故曾经是最大的安全痛点。
随着技术进步和安全意识提高,
从最早的主要靠通风吹散,
到井下瓦斯抽采,
到地面先采气后采煤,
再到探索煤气共采,
瓦斯治理走过了一条
从被动到主动、从粗放到科学的道路,
瓦斯矿难也越来越少。
煤层气开采
供图/中联公司
同时,
开采的煤层气可以弥补中国的清洁能源缺口,
减少采煤过程中甲烷温室气体的排放,
兼有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
在推进实施“碳达峰、碳中和”的当下,
颇具战略性意义。
监测、检查设备运行状况
供图/中联公司
我国于1996年专门成立
中联煤层气有限责任公司,
作为煤层气业务的国家队,
致力于煤层气开采和非常规天然气清洁能源发展,
是该行业 最早的开拓者,
目前是中国海洋石油集团有限公司的全资子公司。
我国煤层气地质资源仅次于俄罗斯和美国,
居 世界第三位,
主要分布于山西沁水盆地、
晋陕蒙接壤的鄂尔多斯盆地东缘
以 及新疆等区域,
中联公司煤层气主要区块位于山西境内,
在晋南沁水盆地建成了
全国首个商业化运行的煤层气潘河示范工程,
首个商业性开发的中外合作潘庄煤层气项目,
并在多个煤层进行开发;
在晋西吕梁鄂尔多斯盆地东缘实现
煤层气与致密气同采,
并向深部煤层推进。
晋城沁水县嘉峰镇东西两侧荒坡上常见的钻井平台,
每一座平台都像一个小小的村镇,
有着自己的居民、工人、设备和物资。
摄影/zone
目前,中联公司煤层气年产量
和增速均居于 行业首位,
据山西省统计局统计,
2022年山西煤层气开采总量
将超过 96亿立方米,
占同期全国煤层气产量的 80%以上。
亮眼的数据背后,
是无数默默付出的能源工作者。
SHENG JI
03|生机
披荆斩棘的煤层气人
起伏的黄土塬垄在大地上延伸,
高低错落的旱作梯田
勾勒出黄土高原地貌的特质,
塬顶上矗立着的几台红色抽油机,
按照自己的规律律动着,
源源不断地将地下深处的煤层气抽取出来;
地下管网将分布在山野中的排采点连接,
将煤层气收集到山下的压力站进行处理,
输送向远方的民用、工业用气终端。
在山西的梁峁沟壑之间,
总有一群人,
身穿醒目的橘色工作服,
跋山涉水,行色匆匆。
他们远离城市的繁华,
扎根深山,
与磕头机、管线、山风、草木为伴,
除了忍受远离亲人的孤独,
还有烈日当空的炙烤和冰天雪地的酷寒,
他们,就是 煤层气人。
20余年来,煤层气产业由小到大,
离不开煤层气人的付出和坚守。
供图/中联公司
因为采气井分布在
高高低低的源垄上、沟壑里,
每逢下雨、下雪,
通向井场的道路湿滑,
井场设备需要用燃油,
越野车上不去,
工作人员便全员出动,
用25升的油桶装柴油,
人工搬运上山。
会挑担的用扁担挑,
其他人就用手拎、用怀抱、用肩扛。
就这样深一脚浅一脚,一步一滑,
硬是把一桶一桶的燃油送到井场,
一路摔上几个跟头实属平常。
如今,现代化数据网络将分布各地的
排采设备连接到一起,
工作人员在数百上千公里外
便可以感知并控制设备,
还能为钻井提供
实时的远程监管和技术服务。
但具体的排采管理,
与电网、管线、井台、压缩站等
日常巡回必不可少。
至今,
中联山西公司都流传着“6把柴刀”的故事:
故事的主人公叫薛志亮,
2013年,为了按时踏勘出46个可扩建井场,
他领命奔赴荒野。
盛夏时节植被茂盛,毒蛇出没。
踏勘的井场基本上都在山区,
有的点就连羊肠小道也没有,
他只能一路披荆斩棘前行,
硬生生用柴刀劈出一条人行小道。
当完成这项工作时,
他已经磨破2条牛仔裤,
砍坏6把柴刀。
煤层气人最主要的工作场景就是山野之中,
山西的气候虽然干旱,但赶上雨雪,
黄土上的泥泞和湿滑就很严重了,
探勘、施工、巡线、维护都不能因为天气而延后。
供图/中联公司
大多数煤层气人都是二三十岁的年轻人,
这群人的努力、坚持,令人感动。
他们的故事,
可以折射出一个时代的光彩。
微小,但熠熠生辉。
JIANG SHU
04|讲述
呈现大地之下的精彩与希望
《能源山西》特辑,
关注山西这片黄土之下的清洁能源故事。
这本特辑从山西独特的地质条件出发、
探究这片土地上的能源生成和转化机理,
梳理这个行业从无到有的历程,
讲述非常规天然气的勘探、开采故事,
更深入追踪采访黄土丘壑和起伏山岭之中
基层工作人员的日常,
呈现山野之中采气人的工作和生活故事,
讲述他们的创造和努力。
《中国国家地理·能源山西》特辑
将目光对准这一中国煤层气勘探开发的国家队,
编辑团队深入黄土塬垄,
探访煤层气和致密气
从勘探、钻井、开采、输送的全过程,
呈现着大地之下的精彩和希望。
《中国国家地理·能源山西》特辑内页
这本特辑,
一个行业故事的样本,
是从科学视角出发,以理性分析,
讲述有温度的故事的一种尝试。
希望这本特辑,
让公众了解山西、
了解山西为清洁能源做出的努力,
让读者从这本特辑中
读到人的精神,
读到一个行业的样貌,
读到中国的影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