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成都全球创新指数排名第39位。
2022年开启,坚持创新驱动,做强科技支撑,成都如何更好发挥科技创新对高质量发展的支撑引领作用?
市政协委员、市科技局局长丁小斌留意到,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创新”一共被提及49次,同时在重大核心技术攻关项目增长、技术合同成交额增长、高新技术企业增长等方面提出了鲜明目标: “数字背后体现了市委市政府落实中央、省委关于创新驱动发展和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关于建设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的战略部署,在整个布局上体现了可操作可量化。”
今年挂牌天府锦城实验室和天府绛溪实验室
提升创新策源能力,成都将加快建设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兴隆湖)综合性科学中心,深入推进西部(成都)科学城“一核四区”建设。“现在已初步完成西部(成都)科学城建设相关的规划建设行动方案、专项政策以及协同机制,特别是在空间优化上提出了‘1+4+N’的空间格局,并在产业技术方向上和空间领域上进行布局,计划今年上半年出台。”丁小斌表示。
加快建设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眼下,成都正加快建设天府实验室,去年已挂牌运行天府兴隆湖实验室和天府永兴实验室。他表示,今年,成都还将挂牌天府锦城实验室和天府绛溪实验室,为成都引聚高层次人才提供平台支撑。此外,还将争创国家高端航空装备、网络安全、精准医学产业技术创新中心: “未来1-2年能够在成都落地布局,将对成都打造创新策源地,集聚高端人才具有非常好的承载作用。”
“幸福成都”是宜居的也是宜业的
“抓科技创新关键是抓主体,要在龙头企业、科技人才和大院大所方面做文章。”丁小斌分析,随着成都高新技术企业培育计划的推进,成都高新技术企业保持着稳健增速,高新技术产业营收收入增长了13.9%。高质量发展需要高质量企业支撑,而高新技术企业则是其中的翘楚。丁小斌表示, 成都将继续加大对高新技术企业的培育,落实好补贴和国家相关税收政策。
成都高校资源丰富,拥有各类高等院校60余所,在校大学生人数排名全国前列。如何发挥高校资源优势,把资源优势变成社会经济发展的竞争优势和产业优势? 成都将继续推动和发挥大院大所的作用,在大院大所的专业设置和成果转化、人才培养等方面加强合作。
1月14日,成都召开市委人才工作会议,对未来五年成都加快建设全国创新人才高地进行研究部署。 “人才是科技创新的根本,成都在这一方面有先天的优势,已经连续13年荣获‘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第一名,是许多高端人才愿意来成都的原因。”
丁小斌认为, “幸福成都”不仅是宜居的,也是宜业的,成都将出台人才新政3.0版,将从以前简单的给资金、给项目到给生态、给环境,把城市打造成为成就事业的平台。
以天府实验室作为改革的试验田
成都有力地吸引科技人才、科技企业以及创新平台的落地,关键在于创新创业生态环境的构建,其中最为重要的是体制机制的改革和创新。“天府实验室的挂牌和运行,最核心的就是体制机制的改革。”丁小斌表示,当前的成都正以天府实验室作为改革的试验田,近期在省科技厅的领导下,市科技局参与制定了 《关于支持天府实验室建设发展的若干政策(征求意见稿)》 ,深化体制机制创新方面就提出创新项目管理体制和首席科学家制。
具体来说,在项目布局上首席科学家可以自行选定研究方向和研究路线,在激励政策措施上可以采用年薪制、协议工作制、岗位工作制等,在成果的归属上符合国家规定的情况下赋予科技人员所有权和长期使用权,在考核验收上建立科研容错免责机制。
此外,还将在产业园区的规划、标准化厂房的建设、上下游企业的招引、创新政策的制定等方面推动链主企业和龙头企业参与“建圈强链”的话语权和参与度。同时,用好金融活水,用好“科创通”平台,让企业项目更好发挥作用,实现有效投早投新,支持科技型企业发展。
你“在看”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