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党的二十大精神 | 民间文化中,隐藏着中国式现代化的密码

2023-09-14   社会科学报

原标题:学习党的二十大精神 | 民间文化中,隐藏着中国式现代化的密码

学习党的二十大精神 | 民间文化中,隐藏着中国式现代化的密码

学习党的二十大精神

通过对民间文化资源的搜集整理,了解它的形成经过和未来趋向,可以为实现中国式现代化提供根本性支撑。

原文:民间文化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强大基石

作者 | 山西大学文学院 张 瑾/博士研究生 段友文/教授

图片 |网络

面对日趋复杂的国际文化环境,习近平总书记在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研讨班开班式上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深深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要守好中国式现代化的本和源、根和魂”。民间文化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蕴含着中华民族朴实而深刻的文化记忆。从民间文化层面寻找中华文化从自知、自主到自觉、自信的内在逻辑,可以弥补以往学术史上以精英文化为核心的传统文化研究的缺陷,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提供源动力。

对民间文化资源系统深入地搜集整理

民间文化作为中华民族的根基性文化,是由历代民众集体创造、传承、享用的文化,涵盖了民众生活的全部内容,包括物质生产、社会生活、精神生活三个方面,共同构成民间文化多面向统一的整体性特征。根据费孝通先生对文化自觉的论述,要想实现文化自觉,首先需要让民众对其日常生活中所处的文化有自知之明。民间文化与传统的精英文化、上层文化相比,一直处于被忽视的位置。因此,要想实现对中华文化的自知,必须在整体文化观的视域下,系统深入地搜集整理民间文化资源,了解民间文化的过去、现状以及未来的趋向。民间文化的过去、现在以及未来并不是相互割裂的,而是伴随着中华文化的产生发展而相承相习,形成了传统与现代、固本与创新之间的交织共融。对民间文化资源的调查整理,不是主张“复古”或“坚守传统”,而是在了解、理解民间文化的基础上,最终实现对民间文化资源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

中华文化发源于黄河流域,是从黄河中生长出来的文化,流域可以作为解读中华文化、探索文化发展规律的典型区域。民间文化作为特定地域民众所创造、传承、享用的文化,具有浓厚的地域性特征。对于民间文化资源的搜集整理,可以从空间地域的整体观出发,同时兼顾文化演变的历史观,以长江、黄河两大流域为主要线索,系统地开展民间文化资源的搜集与整理,通过对民间文化资源谱系的梳理与建构,完整地揭示中华文化演进发展的时空规律,实现对中华文化的全面自知。

民间文化的自主能力与自主地位

文化自主是指文化的自主能力与自主地位,其中自主具有双重含义,包括对自身文化的主动转型能力,也包括在国际多元文化环境中确立自身的自主地位。目前我国正处于重要的战略机遇期,继续保持各领域的高质量发展,突破自身发展难以摆脱的困境,需要加强文化转型的自主能力。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中,文化所具有的基础、深厚、持久的力量使它始终居于重要地位,一旦文化缺失自主转型的能力,便无法适应和服务于国家社会的高速发展,从而发生文化失调,导致一系列的社会问题。民间文化代表着中国人民根本性、基础性的文化,根植发展于人民的日常生活中,是广大中国人民价值理念的体现,并且随着时代社会的变迁而不断更新发展,具有很强的活力与自主性。对民间文化资源的整合、传承与重构,有利于弘扬民间文化中蕴含的自主精神,进一步提升中华文化的自主意识,培育新时代文化转型的自主能力。

中华文化自主地位的确立,需要明确“主位”与“客位”的观念。在人类学的视野下,“主位”通常指局内人对自身文化的看法,而客位被指代从局外人的视角解释主位文化。民间文化中充满着民众对现实生活的真切体验、真实情感,作品内容浅显易懂,不仅有利于唤起广大民众对于本民族文化的认同感,也有利于站在“主位”的角度,与其他国家的文化进行对话交流。“主位”的另一层含义是指中国已经从文化追赶者转变为文化后进者,在世界范围内彰显出强大的文化影响力,需要对自身重新定位。这是始终保证人民大众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中的主体地位的鲜明成果。因此,中华文化在世界多元文化环境中,需要将民间文化中蕴含的“主位”思想作为文化交流的原则,在共同认可、各抒所长的国际文化秩序中,进一步确立中华文化的自主地位。

民间文化的开放性与世界性

文化自觉是建立在各国文化比较的基础上的对本国、本民族文化的认识,鉴于中国文化具有整体性、包容性的特征,中国式的文化自觉不仅仅建立在对自身文化的认识上,同样也包括对其他国家的文化的认识。民间文化中的歌谣、史诗包含着民众对现实生活的清醒认知,时常被当作世界各国民族解放的利器。民间文化作为一种内在的精神力量,总是让人怀着开放、理解的心态去看待包括自身在内的其他国家的文化,并与其产生共鸣,主动担当起追求和平安定世界格局的历史重任。可以说民间文化不仅是大众性文化,更是世界性文化,具有广泛的文化自觉意识。通过挖掘民间文化背后开放性、世界性的价值内核,促使中华文化从自主走向自觉,进一步拨开文化差异的表象,揭示世界文化“多元一体”“和而不同”的真相,助推新时代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

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是一个艰巨的过程,突破国家之间共存的局限,走向共荣的新世界,是中华文化走向文化自觉的主要目标。要想达到这一目标,需要从文化自觉出发,对自身文化和其他国家的文化进行反思,在理解自身文化与了解其他文化的基础上,调适世界不同文化之间的关系,和其他国家的文化一起,共同建立一个“和而不同”的新时代文化格局。

民间文化的深层逻辑与内生力量

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之所以能够源远流长,成为坚定文化自信的根基命脉,并在新时代的国家建设中发挥积极作用,其根本原因在于人民大众的创造与传承。民间文化以人民群众为创作主体,是民众创造、享用的精神财富,其内容形式均体现出“人民性”的本质特征。由民众创造、传承的民间文化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增强文化自信的生动载体,为坚定文化自信提供内源性动力。

在内忧外患的五四时期,以北京大学为中心,发动了一场轰轰烈烈的歌谣运动,对歌谣、谜语、谚语、民间小曲、民间故事、民间传说等无甄别地广泛收集。通过收集民间文艺作品唤醒民众的国民性与民族认同感,从而使之在面对西方文化思潮的冲击时,坚定对本民族文化的自信心。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正值中华民族生死存亡的紧要关头,为了支持抗日解放战争,中国共产党领导了一场真正意义上的大众文艺运动。这是由于民间文化天然地蕴含着自由、民主、抗争的民族精神,通过收集、整理、传播民间文艺作品,有利于激发民族文化自信,凝聚争取抗战胜利、民族解放的共识。民间文化的中心地位、重要价值在社会运动的实践中被逐步确立,得到进一步彰显。在国际环境日趋复杂的当今时代,民间文化依然具有重要的价值。对民间文化资源的发掘、继承与创新性发展,是生成文化自信的深层逻辑,也是坚定文化自信的内生力量。

民间文化资源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从描写天地开辟、人类起源的神话传说,到记载民族历史的叙事史诗,再到抒发真情实感的民间歌谣等,体现出民间文化的丰富内涵,使其成为中华文化鲜明的精神符码。通过对民间文化资源的搜集整理,了解它的形成经过和未来趋向,有利于培育文化自主转型的能力,确立国际多元文化环境中的自主地位,保持“世界文化多元一体”的自觉意识,进一步坚定文化自信,为实现中国式现代化提供根本性支撑。

[本文系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山陕豫民间文化资源谱系与创新性发展的实证研究”(19ZDA185)阶段性成果]

文章为社会科学报“思想工坊”融媒体原创出品,原载于社会科学报第1868期第6版,未经允许禁止转载,文中内容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报立场。

本期责编:宋献琪

拓展阅读

思考 | 为何高手在民间呢?

学习党的二十大精神 | “孵化”阶段中小微科企成长,债券融资来助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