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北朝时期是我国历史最为混乱的年代,中原大地面临诸多外敌入侵,整个国家处于四分五裂的状态,许多古代流传下来的文物都在这个时期被摧毁,我国的文化受到巨大的打击。进入隋唐时期,文化逐渐复兴,然而消失的文物再也无法还原,诗人陆游在诗中写道:“六朝文物草连空,天淡云闲今古同”,体现了对于古物损失的惋惜。
作为一个有着数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中国的文化积淀是深厚的,我们有着大量引以为傲的文化传承,珍贵的古文物就是其中之一。我国土地上四处都埋藏着各种各样的文物,有我国自己独有的,也有一部分是和其他国家交易得来的,这些都是我国的无价之宝。其中有一种文物吸引了许多人的注意,尖底瓶的外观让很多人疑惑其用途,为了搞清楚这一点,北大一名学者甚至利用力学实验推翻了教科书上的结论。
1921年,一名来自瑞典的考古学家安特生在我国河南地区发现了一处遗迹,遗迹内部有着大量的陶器,由于地处仰韶村,这里也被命名为仰韶文化遗址。在诸多陶器中最让人难以理解的当属尖底瓶,这种文物特殊的地方在于其底部呈尖锐状,根本无法在桌面直立,这样的设计也让人们对它的功能十分费解。
许多历史学家进行了相关研究,最后得出结论这种尖底瓶的设计十分巧妙,和重力学有密切的联系,最大的用处就是取水,将绳子系在瓶子两旁的耳朵上,然后放入水中即可自动吸水,一旦盛满整个瓶子就会慢慢下沉,直接用绳子将水瓶拉上来即可。这样的解释合情合理,再加上尖底瓶精美的外观,自然让许多人得以信服。
我国的教科书上也对尖底瓶做出这样的解释,并且按照这个原理设计了许多课题,给学生们学习的机会。不过随着时代发展,人类的科学也在逐渐进步,渐渐有科学家注意到关于尖底瓶的课题,他们认为这种解释根本不符合力学常理,也就是说是错误的。
时值1989年,科学家对于尖底瓶用法的质疑越来越多,最后北京大学的力学教授找到了遗址研究人员,希望能借用一个尖底瓶来进行实验,工作人员对此也十分好奇,自然答应了教授的请求。很快一切便准备就绪,关于尖底瓶的实验也开始进行,结果发生了人们意想不到的事情,尖底瓶并未如同预料般自动装水。
由于形状限制,这种瓶子装了一些水之后很快便重心下降,剩下一部分区域根本无法进水。在人们的努力下水终于装满,可是又面临了另一个问题,拴在耳朵上的绳子很难控制方向,一旦向上提尖底瓶便会直接倾倒,里面装的水也全部浪费,无奈之下只得慢慢将其提起,这才完成了一次打水。
北大学者对其进行了科学解释,原来尖底瓶的重心一直在变化,装了水之后更是难以控制,以古人的科技水平根本无法解决这样的问题。明白原理之后人们自然意识到尖底瓶根本不是取水的装置,用来取水程序十分复杂,到最后很可能功亏一篑,尤其在科技落后的古代更是不能接受。
于是专家开始对尖底瓶展开又一轮的研究,他们发现在世界各地都有这样形状的瓶子,不过其他地区瓶子底部和中国的尖底瓶有细微的区别,其他地区底部往往有着盛酒器。于是专家们往酒的方向进行研究,最后终于得出了结论。
原来这种尖底瓶的作用就是装酒,不过并非自己用来饮用,这些酒水更多用来祭祀,因此才将瓶子设计得如此精美。而长长的瓶身正适合一个成年人抱在怀中,两边的耳朵用来稳固,在耳朵上拴上绳子挂在脖子上防止摔倒,一切就都能得到解释。
人们终于明白了尖底瓶的真正用途,一开始的理解错误也得以纠正。从这次事件中可以看出日常生活中应该持有合理的怀疑精神,即便是书本中的知识也是人们谱写的,依然存在错误的可能,只要在科学的范围内进行质疑,也有可能得到真正的答案,同时科学也才能因此得以进步。
参考资料:
《题宣州开元寺水阁阁下宛溪夹溪居人》
文章来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ans/90815f19eb26a8330ddb3529e566a8de.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