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国庆大阅兵的壮举,固然令人热血沸腾。然而,罗马不是一天就能建成的。在70年来坎坷而壮丽的征程中,有老诗人邵燕祥两首反映现代化建设的诗,堪称国家发展的活化石。
中国的道路呼唤着汽车/邵燕祥
你可知道祖国的辽阔?
你可曾用脚量过道路?
==
你数没数过中国有多少条道路——
穿行高山,横渡大河,
联结着千家村庄和万家灯火的城市,
联结着车站和码头,
联结着工厂、仓库、合作社,
绕过牧民的帐篷、农民的门口,
又从你脚下伸过;
==
你可认得这些道路——
像树干生出枝桠,
像胳膊挽着胳膊,
像头发,像蛛网,
交织在山谷,在平原,
在又像山谷又像平原的高原上;
==
在那穷年累月没见过好车马的山野,
你可看见有一条新的道路通过——
它驮着农具、肥料和纸张,
还有粮食、棉麻、甜菜和山货;
==
在那环海的公路旁边,
海浪泼溅着陡峭的岩岸;
你可看见海防的战士
等待着粮秣([mò]喂牲口)和子弹!
==
你可曾走过这些道路?
你可曾听到道路在呼唤?
它们都通到第一汽车制造厂,
对我们建设者大声地说
——我们需要汽车!
==
我们满怀着热情,
大声地告诉负重的道路:
——我们要让中国用自己的汽车走路,
我们要把中国架上汽车,
开足马力,掌稳方向盘,
一日千里、一日千里地飞奔……
1954年8月5日
(选自《献给历史的情歌》,人民文学出版社1980年版)
《中国的汽车呼唤着高速公路》是当代诗人邵燕祥,反映建国后百废待举的一首具有鲜明时代特征的政治抒情诗。在诗中,诗人用充沛的感情,强烈的抒情意味,对祖国的汽车工业乃至现代化建设给予了强烈的呼声。
然而,纵所周知,此后的人民中国陷入了革命再革命的历史怪圈,国民经济建设陷于停滞的边缘。直到1978年,在那个著名的三中全会召开后,诗人难掩内心激动,再次写下对现代化征程的瑰丽愿景:
中国的汽车呼唤着高速公路/邵燕祥
五十年代
我曾听到过
中国的道路呼唤着汽车……
==
渴望着插上风的翅膀
飞驰过家乡、祖国的热土,
飞驰过道旁人家,
飞驰过道旁树,
还有那树头架线的土电杆,
一段段土墙,一间间茅屋,
甩到后边去,
通通甩到后边去——
田野像扇面甩开,
又像扇面收束……
==
不要牧歌,
不要讲古,
要的是速度!速度!速度!
在加速转动的地球上
有我们新的征途。
再不能仅仅靠小米加步枪,
再不能靠木船打军舰,
再不能靠两条腿,
去追赶十轮卡的轱辘!
==
在泥泞的路上渥过车,
在崎岖的山道,急转的险弯,
几乎翻车跌下深谷。
但是要前进,
前进是唯一的路。
再不能只是夸耀方向盘,
而安于老牛破车的速度!
==
高速度!
高速度!
这就是国家的安全,
民族的富强,
人民的幸福!
==
高速度,高速度;
盼了十年、二十年,
但是直到一九七八年,
中国还没有高速公路!
==
原野虽然辽阔,
狭窄的公路上
摊晒着三家两户的粮食,
还有缓缓行进的
挂着风帆的架车,
造成多少次磨蹭,停滞,梗阻!
==
就是在我们心爱的首都,
汽车也往往拥塞于途,
不得不龟行慢步——
红灯,又是红灯!
障碍物,又是障碍物!
==
太阳有自己的轨道,
行星也有自己的轨道,
不许流星挡路,
在宇宙间运转自如。
==
啊,我的家乡,
我的祖国,
我的寸金的时间,
我的寸金的热土!
==
空话不能起动汽车,
豪言壮语也不能铺路。
但我们难道还不能铺一条
高速公路——
有这么多的痛苦,
有这么多的愤怒,
甚至有这么多的血肉
化为我们特有的混凝土!
我的
难以割舍的
亲爱的同志们:
听,中国的汽车
呼唤着
高速公路!
1978年12月26日(选自《人民文学》1979年第1期)
写于30年前的讴歌年轻的共和国的诗篇,已经成为经典,进入了文学的圣殿;今日重读,不仅仅是回顾,更在于以史为鉴,温故而知新。
蹉跎三十年,时不我待。作者那份迫切的心情溢于言表。
“我的/难以割舍的/亲爱的同志们:/听,中国的汽车/呼唤着/高速公路!”(邵燕祥:《中国的汽车呼唤着高速公路》)。
这首诗写于1978年12月,斯时大多数国人尚不知高速公路为何物。而今呢?中国的汽车产、销量双双名列世界第一,高速公路总量也跻身世界前茅。我从不怀疑中国诗人的想象力,但如此准确乃至契合,还是令人叹为观止。(中国作家网陈德宏)
邵燕祥发表这些诗文的时候,正是划时代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的前后,表达了群众对新时期光临的欢呼和期盼。作为经过检验而公认的当代重要作家,他们的著作不仅有各自的艺术魅力和独特风格,同时也具有文献价值。(人民日报何频)
四十年过去,中国高速公里的总里程已于2018年突破14万公里,位居世界第一,中国的高铁也正在走向世界。用句网红话说就是:这盛世,如你所愿!
邵燕祥(1933-),浙江萧山人。当代诗人。1948年北平中法大学肄业。1946年开始发表作品。1956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曾任《诗刊》副主编,现为中国作协第七届全委会名誉委员。出版诗文集七十余部。诗集《在远方》、《迟开的花》分获第一、二届全国优秀新诗(诗集)奖,杂文集《忧乐百篇》、《邵燕祥随笔》分获第一届全国优秀散文杂文奖、第一届鲁迅文学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