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太祖赵匡胤究竟是怎么死的?历史上一直众说纷纭。有说因病去世,也有说酗酒过度,更有传闻是斧声烛影。可做为一个开国皇帝,尽管他的死因充满疑惑,可历史上关于他死因的介绍未免也太含糊了。
官方说法是开宝九年(976年)十月十九日夜,赵匡胤召其弟赵光义饮酒,共宿宫中;隔日清晨,赵匡胤暴死,享年50岁,谥曰英武圣文神德皇帝,庙号太祖。《宋史·太祖本纪》记载:"癸丑夕,帝崩于万岁殿,年五十,殡于殿西阶。”
说赵匡胤暴死,这种说法既立的稳也有原因可循,因为在此之前赵匡胤已经是病重了。而且五十岁在古代是高龄了,五十而知天命。所以正统的说法就是太祖暴死。
但是作为一个掌控天下的皇帝,那么他的健康也是至关重要的。毕竟身体是革命的本钱呀。清朝剧中经常会有太医给皇帝后妃把平安脉。我想,不止清朝,这放在哪个封建王朝对皇帝的健康都很重视吧。
可奇怪的是记载宋太祖生活起居的《太祖实录》却未见皇帝去世前后的信息及记载。这一点也不符合常情.
而之所以有另一个说法流传于世是因为继承人的选择实在太蹊跷了,历经千年的儒家文化一直是父死子继的传统,在封建社会一般都是传嫡而不是传弟。
兄终弟及不过是在哥哥没有子嗣的情况下的备选方案,而赵匡胤并非没有子嗣,可死前见的最后一个人却不是自己的儿子,却是自己的弟弟,这怎么能不惹人非议?
而且《湘山野录》中流传出另一种说法即“烛影斧声”。也是有迹可循。
烛
影斧声,是指宋开宝九年(公元976年)十月壬午夜,太祖赵匡胤大病,召晋王赵光义议事(另有记载说,是召太祖第四子赵德芳进宫商议后事,被晋王知晓后未召进宫),左右不得闻。席间有人遥见得烛光下光义时而离席,有逊避之状,又听见太祖引柱斧戳地,并大声说:"好为之"(另有记载说"好做,好做")。后晋王光义继位,史称太宗。
后面值得玩味的是宋皇后一心想让太祖的子嗣赵德芳即位,可最后来的却是晋王赵光义。愕然下于是说出了一句更加佐证宋太宗得国不正的一句话:“吾母子之命,皆托于官家”。对于当时来的不是太祖儿子而是赵光义是非常诧异的,可见这是早有预谋的弑兄篡位之举,而非巧合。宋皇后为了保命不得不低头,承认他的地位。
而且从后期太宗登位后数次参与修改《太祖实录》就可以看出他对这上面记载的一些事情非常紧张,紧张到了要亲自参与修改,粉饰太平的地步。
或许还有人说了,他早有宋太祖生前与杜太后定下的金匮之盟,所以他本来就是名正言顺地登位,压根不需要这么冒险
根据《宋史。昭宪杜太后列传》记载,建隆二年,太后不豫,太祖侍乐饵不离左右。疾亟,召赵普入受遗命。太后因问太祖曰:"汝知所以得天下乎?"太祖呜噎不能对。太后固问之,太祖曰:"臣所以得天下者,皆祖考及太后之积庆也。
太后曰:"不然,正由周世宗使幼儿主天下耳。使周氏有长君,天下岂为汝有乎?汝百岁后当传位于汝弟。四海至广,万几至众,能立长君,社稷之福也。"太祖顿首泣曰:"敢不如教。"太后顾谓赵普曰:"尔同记吾言,不可违也。"命普于榻前为约誓书,普于纸尾书"臣普书"。藏之金匮,命谨密宫人掌之。
大意就是赵匡胤登基的第二年,杜太后病重。临终前对着赵匡胤说:你知道为什么你能够夺取后周的天下吗?就是因为他们没有一个成年的皇帝,我担心你百年之后,也会重蹈覆辙。你弟弟赵光义刚好成年,他继承皇位肯定不会出问题,能让成年人继承皇位,应该是你的福分。
从古至今偏爱幼子的人都不在少数,汉朝窦太后也是偏爱幼子,想让景帝先传为给梁王,等自己的儿子长大后再还给景帝儿子,就因为这种偏爱,直接导致兄弟不睦,弟弟觊觎哥哥皇位差点酿成大祸。
杜太后的说辞是担心幼主登基会导致社稷不稳,重蹈后周的覆辙。可当时宋太祖的儿子赵德昭已经十一岁了,宋初期结婚年龄还是沿袭了唐朝的结婚制度,即男年十五,女年十三以上并听婚嫁。
由此可以看出,赵德昭的年龄在当时已经不算小了,而且赵匡胤当时才三十五岁,正当而立之年。所以这份盟约与其说是预定下一位皇帝,倒不如说是提前预防为主。倘若中间有不测,就可依诏行事。
历史就像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金匮之盟应该是真实存在的,不过里面的具体内容只怕早已经是被篡改的面目全非了。否则这么具有合法性的诏书在赵光义刚登基时就拿出来,岂不刚好堵住了悠悠之口。可这份诏书却是在太宗即位的第六年,即太平兴国六年九月。才被显示出来。
有这些资料可以大概猜测一番,这个金匮之盟的原意应该是杜太后想让几个儿子都轮流做皇帝再传位给赵匡胤这一脉,宋史纪事本末也提及过这个说法:"汝百年之后,当传位于光义,光义传于光美,光美传于德昭(太祖子)")
不过这份盟约起草时赵匡胤才三十五岁,正当壮年,可赵光义却等不了这么久,毕竟等赵匡胤的子嗣都成长起来,时过境迁,谁也不知道后面会发生什么,而且赵匡胤才是天子,当初立下这份诏书也是心有不甘,完全是顾及母亲的心愿才会如此。
与其被动等待,不如主动出击,所以才留下了烛影斧声的传闻,纵然赵光义有心修改史册,可还是有诸多线索流传了下来。
抛开上面的悬疑不说,就说他对哥哥赵匡胤一脉的态度就可以看出。赵光义对于宋皇后的承诺是:"共保富贵,勿忧也!"可他的做法却显得薄情寡义了许多,他只是封她一个徒有虚名的“开宝皇后”然后就把她从原来的宫殿迁出,在她死后不允许她以皇后之礼举行葬礼,更不允许跟太祖合葬。
只是随意的停滞在长公主府邸。朝中有位大臣实在是看不下去,便上书启奏皇帝,应当按照礼仪制度为皇后发丧。谁知赵光义一怒之下直接将此人贬官至滁州,此后再无人敢议论。
而按照金匮之盟中的继承制度,赵匡胤的儿子还是有希望继承的的,不过却因为一句话被逼的自杀身亡。
那一年,一心想要超越哥哥的宋太宗志得意满的发动了北伐战争,刚开始跟北汉打还行,直接灭掉了北汉,不过后来碰上了辽国输的那叫一败涂地。更闹心的是军中还传出了宋太宗失踪的消息,惹得众人人心惶惶,有些人就说,不如就立赵德昭为皇帝也算名正言顺。
不过宋太宗并没有失踪,顶着一肚子气,没有超越自己哥哥不说,好不容易得来的皇位还差点又还回去了。
赵德昭见众将士厮杀了这么多天难免有意见,况且虽然北伐失利可灭掉后汉也算有功,为了安抚军心就建议自己的叔叔皇帝论功行赏,宋太宗更是气不打一处来,就说:“等你自己坐上皇帝再行赏也不迟!”可怜的赵德昭惊惧之下就因为这句话回家就自杀了。
至于他的兄弟赵德芳死的更是蹊跷,在他死后一年竟然在睡梦中去世了,就此太祖一脉继承人直接断掉,而金匮之盟中的另一位继承人,赵光义的弟弟赵光美也因为涉嫌谋反被一贬再贬也失去了继承人的位子,至此,皇位继承权就名正言顺落在了太宗一脉头上。
参考资料:《宋史·太祖本纪》
《宋史。昭宪杜太后列传》
《湘山野录》
《宋史。昭宪杜太后列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