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孩子的数据你统计了吗?每日行程、作业状态,多少是能告诉你

2020-01-10     火狐商业

儿童生活日志是BCRC儿童友好社区研究的一个重要环节,是在大数据分析基础之上的厚数据挖掘,可以帮助我们全面、系统、深入地了解儿童的日常活动和需求。在过去的一个月里,我们通过社区调研、居民访谈、组织居民议事等活动,招募到了八位儿童志愿者参与到我们"儿童生活日志活动"。


"行为日志"是获取居民城市生活信息的有效工具,我们基于儿童的行为偏好和认知水平对行为日志的采集方法进行了改造设计,最终以"亲子手账"的形式获取到了这八位小朋友一周的日常活动信息。并结合空间调研数据,利用统计分析、交叉分析等方法对当代小朋友的生活模式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发现了一些关于儿童"不得不说"的故事


分析的结果也将支撑我们后续的儿童友好空间改造,真正实现让儿童参与到城市规划的过程当中。



1.儿童生活日志行为数据观察

1.1 小朋友“896”的生活

甚至比大人们还要早起一个小时

八点上课铃响起,意味着小朋友们充实的一天正式开始,紧锣密鼓的学习和休闲活动将一直持续到晚上九点。

小朋友白天的日常活动,在周中可以分为上课、辅导班、写作业、休闲活动四大类型,在每天8个小时的课程学习之后,他们还将面临近3小时的辅导班和作业任务,休闲时光就显得有限而宝贵。

小时候的我们因为看动画片、看小说而晚睡,现在的小朋友却是因为:

(截图提取自参与活动的一位小朋友真实的生活日志)

教育部在18年印发的《义务教育学校管理标准》中建议小学生的睡眠时间为10小时,但现在的小朋友很难达到这一水平。国外有多项研究发现,推迟上学时间可以提升学生在课堂上的综合表现水平,也能提升上学的积极性(Minges,2016)。


到了周末,小朋友的娱乐时间显著增加,但也仍然逃脱不掉辅导班和写作业的宿命,其中一天会被父母安排上各种类型的"辅导班"。除此之外,社区会在周末组织各种类型的社区活动,也吸引了一部分小朋友的参加。

1.2 小朋友的生活圈

小区、街区、城市

我们将小朋友经常出现的地方,即上学、辅导班、写作业、休闲娱乐几类活动的地点标注在地图上,发现小朋友的生活圈呈现出三个圈层,即小区、街区和城市。

在小区内部产生的主要活动为"写作业"、"休闲娱乐",且基本都以亲子活动的形式发生在室内,例如"跟爸爸下棋"、"跟弟弟(妹妹)玩游戏"和"自己看书"。但缺少了户外活动,这与小区内部缺乏儿童活动场地和设施有一定的相关性。有的妈妈提到,小区公共空间存在很多"安全隐患",例如尖锐、易碎的装置,很难放心让孩子在小区里自由的活动。


街区是小朋友主要的生活圈范围。在街区内部的活动主要为"上学"、"休闲娱乐"和"辅导班"。由于居住的小区里面缺乏设施和开敞空间,很多小朋友不得不到其他小区甚至购物广场等场所玩耍。但好的一方面是,双井街道的商业业态丰富多样,很多小朋友可以在家附近找到满足自己兴趣爱好的辅导班,也省去了舟车劳顿的苦恼。


我们将小朋友在街区里的出行路径进行了汇总统计,得到了"小朋友经常出没"的地方。

将出行空间和建成环境空间进行比对,我们发现小朋友的出行路径上会经常受到"危险"和"不适"因素的干扰,例如随意堆放的建筑垃圾、凹凸不平的路面铺装,还有快速行驶、逆向行驶的车辆。


小朋友在城市范围内的活动空间非常有限,主要活动为"休闲娱乐"和"辅导班",这种远距离的活动大多发生在周末,而且上辅导班和休闲娱乐活动往往具有连续性,形成了"家-辅导班-娱乐场所-家"的行为序列。

1.3 小朋友的出行方式

没有父母就“寸步难行”

由于出行需求和出行距离的增加,再加上城市交通系统对儿童友好的忽视,小朋友在城市中的出行变得异常艰难。我们将儿童出行方式划分为"主动出行"和"被动出行",主动出行方式包含自己(或者与朋友)步行、骑车出行,被动出行方式为包含父母陪伴的机动车出行(2016,白朕)。


经过统计发现,小朋友的出行主要依赖于父母的陪伴,并且步行出行的比例远远低于机动交通出行。

有研究对比了北京学龄儿童在2006年、2011年和2014年的通勤方式,发现2014年相较于2006年,小学生机动车通勤的比例增长了8倍,主动通勤的比例也下降了近40%(汤优,2017)。

步行和骑行有助于提高儿童的身体素质,也能帮助儿童逐步建立起完善的空间感知和社会认知,还有独立自主能力和与他人沟通的能力(Risotto,2002)。


机动车虽然可以帮助儿童快速到达目的地,但是我们不能忽略的是,在城市中行走的过程也同样重要。

1.4 小朋友的情绪变化

周末的一切都是快乐的,除了写作业

小朋友在周末的心情普遍要好于周中,除了"写作业"一项,周末各类活动的情绪值都普遍高于周中。繁重的作业确实令小朋友们苦恼,可能相比于放学之后写作业,小朋友们更不喜欢把周末轻松宝贵的时光分给课程作业。

小朋友对不同类型的辅导班也表现出了不同的兴趣,他们更喜爱参与性、趣味性更强的辅导班。我们了解到,部分家长给孩子报体育班的初衷是希望孩子加强身体素质的锻炼,这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孩子的日常体力活动无法达到及格线水平。

在城市当中,儿童户外活动的机会大大降低,并且出现了室内化、静态化的趋势。兴趣班这种"规范化"的形式给孩子的自由度相对较低,在跟家长交流的过程中也了解到,"孩子很难在兴趣班中交到朋友"。

1.5 小朋友的社交活动

怎样才能交到好朋友

回想我们小时候在社区里跟小伙伴们活泥巴、扔沙包的"熊孩子"时光是那么的快乐(和久远),相比之下现在的小朋友好像没有我们那么幸运了。


我们将小朋友日常活动的陪伴方式分为了四个类型,即家长陪伴、兄妹陪伴、朋友陪伴、独自。发现他们近80%的休闲活动是跟父母、兄妹等亲属一起,跟朋友一起进行的活动不足15%。社交活动的缺失,让小朋友们常常赶到孤单,因此也更加珍惜“跟好朋友一起放学”的那段短暂时光。

有研究表明,儿童在进行游戏的过程中,会促进社交关系的产生(丁恺昕,韩西丽,2019)。有位妈妈跟我们分享:"宝宝每天放学后都会去玩滑梯,在那里他结交了很多好朋友。"可是这种提供给儿童进行户外活动、社交活动的空间也非常有限,另一位妈妈跟我们分享:"我们小区都没有一个开敞空间给孩子活动,想要玩还得到隔壁小区,但是隔壁小区又有门禁,进去很困难。"


由此看来,户外活动对于小朋友综合素质的发展显得尤为重要。

2.儿童手绘花园作品分析

我们还通过儿童生活日志获取到了小朋友们"心目中的理想花园"手绘作品,真正从小朋友的视角去观察他们对于空间和活动的需求。

2.1 小朋友心目中的理想花园

是可感知的、可使用的、可塑造的

对儿童花园作品的分析,我们采用了"可供性理论",是对儿童环境行为和感知的研究中被广泛应用的框架。可供性可分为不同的层次,依次为被感知的可供性(perceived affordace)、被使用的可供性(used affordance)和被塑造的可供性(shaped affordance),用以描述儿童和环境相互作用的程度(Kytta,2003)。


对作品进行环境可供性分析,我们发现四类类被感知的,四类被使用的,三类被塑造的。被感知的要素可以给孩子提供更丰富的视觉、触觉、味觉的感受,例如植物、动物、动物雕塑、灯光。而且可以看出小朋友非常喜欢动物,例如小鸟、鸭子、猫。

被使用的要素可以给孩子提供更多的活动机会,例如秋千、座椅、滑梯。

被塑造的要素对于激发、锻炼儿童的创造力有明显的积极作用(曲琛,韩西丽,2015),并且塑造性活动往往需要进行合作,这也有利于儿童在户外活动中建立起属于自己的"社交圈",包括

装满糖果的南瓜雕塑、沙坑。

但是这些小朋友们感兴趣的要素往往被设计师所忽略,现有的社区环境也很难吸引孩子们到户外进行活动。

2.2 社区花园的设计

实现孩子与父母的双重释放

有趣的户外空间会增加儿童进行户外活动的积极性,而安全的户外环境也会让父母放下担忧,给孩子们更多独立活动的机会。在社区花园设计的过程中,首先要保障社区花园的安全性,比如柔软的铺装、牢固且光滑的设施;其次,要增加更多引起儿童兴趣的被感知要素,和锻炼儿童创造力、协作能力的趣味设施。

3.总结

儿童的日常生活根植于家庭、社区和整个城市的环境,因此与社会资源竞争的激烈程度、家庭教育的重视程度、教育方式的多元化程度、城市建成环境的限制程度都密切相关。


儿童的生活方式也在随着社会的发展而逐渐变化,但是永远不变的主题是我们应该给儿童提供一个价值多元、轻松友好的成长环境,哪怕只是一个花园、一条安全的道路、一个属于自己和小伙伴的欢乐的下午。


对儿童友好,也是对我们自己的友好。

文章来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ans/8qbik28BxtCz63RL4gqO.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