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长行原创丨老尚的胡杨(散文)

2023-10-11   真言贞语

原标题:周长行原创丨老尚的胡杨(散文)

老尚的胡杨

文/周长行

昆明的老友尚根发9月初告诉我,他要自驾去新疆旅游48天。我说,好啊,有漂亮景儿就拍下来分享一下喽。

果真,9月16日,我收到他发来的《黄河之夜》《黄河第一铁桥》《黄河母亲雕塑》等三张照片。我猜测他已经到了兰州。这是老尚此行第一次给我发来的他的摄影作品。

第二次是9月18日上午,他发来4张拍摄于大山深处的片子,看不出具体位置。倒是注明《嘉峪关》的那张,特意让成群的骆驼占据了大部分画面,于是西域风情扑面而来,让我一眼就看出老尚将要或许已经走出嘉峪关。

19日,老尚到达吐鲁番葡萄沟。20日上午,他发来三张带有瓜果飘香味道的照片,那张葡萄特写着实诱人胃口,让人越看越爱看,越想看,更想吃一口!

10月2日,他发来8张那拉提草原上的作品,两张天山大峡谷的特写彰显着“别有洞天”的韵味。10月3日发来新疆新都河九曲十八弯8张作品。10月5日发来新疆莎车古城的两幅作品。

7天29幅作品,让我一看再看,很是喜欢,至少有四五个群四五百人看到了他的这些作品。

于是,我顺手写了几句话发到了群里圈里:路上的尚根发总是用他精心拍摄的作品与沿途风景对话,向朋友们分享着他的大作。如果按照他这些作品的时间顺序排列起来,就能呈现出一个路线图。旅游就是这般奇妙,我们仿佛一起跟着老尚在新疆行走。昨天他又用摄影作品告诉我他已行进在胡杨秘境公路上。在一个横跨公路的巨大木门上就写着“胡杨秘境公路”六个大字,或许这木门就是胡杨木材做成的呢。

据此,我还请求于他多拍几张胡杨树的特写让我开开眼哩。

笔者喜欢收集胡杨的资料已有多年。上个世纪1983年年底,我读到一篇《胡杨泪》的报告文学,深受感动,至今收藏着。从那时起,但凡涉及到胡杨,我都格外敏感和关注。

胡杨——最古老的杨树品种,如今已属罕见。世界上90%的胡杨在新疆,新疆90%的胡杨生长在塔里木河畔。它看上去其貌不扬,却有着极强的生命力。耐干旱,耐盐碱,抗风沙,能在夏季酷热、冬季严寒、年降水量只有十几毫米的恶劣自然条件下生长。塔里木民间素有“胡杨三千年,长着不死一千年,死后不倒一千年,倒地不烂一千年”的说法。

胡杨是一种有感情会流泪的树木。环境越干旱,它体内贮存的水分越多。如果用锯子将树干锯断,它就会喷出一米多高的黄水。如果有什么东西划破了树皮,体内的水分会从“伤口”渗出,看上去就像伤心地流泪一样。千百年来,这自生自灭的天然胡杨,总是默默地为人们提供着各种财富。它的木质,质地坚硬,是优良的建筑材料;它的嫩枝、树叶,营养丰富,含有大量的钙和钠盐,是牛羊爱食的饲料。就是它流出的“泪”,很快变成一种结晶体,叫胡杨碱,也可以食用、洗衣、制肥皂……

胡杨是一种树木,却也是顽强、坚韧、不屈不挠、生生不息、无私奉献等精神品质的象征。老尚分两次发给我的十张胡杨照片,都是他精心构思取材于塔里木河畔的产物,是从多角度描写胡杨的近乎原创散文似的摄影作品。他比我幸运,他毕竟近距离地抚摸、观察、发现、思考,进而用相机记录下了现场胡杨的各种生存姿态。它实现了面对面与胡杨对话的夙愿,可我至今还没见到过活生生的胡杨哩!

但是,在我的行囊里毕竟又收藏了带有朋友体温的胡杨资料,增添了关于胡杨的积累,我在愈发关注老尚行踪期待他的大作的同时,却也再次萌动起到新疆走一趟的想法和决心。是要去一趟新疆的,哪怕是见到一棵真正的胡杨!

谢谢老尚的分享,谢谢老尚的胡杨,祝老尚旅途平安快乐,收获满满!

(写于10月11日。插图摄影:尚根发,图一:千年不倒的胡杨,图二:胡杨秘景公路,图三:塔里木胡杨)

【作者简介】周长行(男),中国作家协会会员、高级记者、诗人。著有长篇纪实文学《鹍鹏腾飞的地方》《大山的呼唤》《大京九解说词》《赵忠祥写真》《乔羽恋歌》《不醉不说乔羽的大河之恋》《大国词人乔羽传》《伟大的我们》《大浪淘金》;中篇报告文学《岩石岁月》《悠悠玉兰情》《巷道雪洞》。诗集《句子的队伍》。作品曾获《解放军文艺》大奖,全国五个一工程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