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大多数地方都流传着的“正月不剃头,剃头死舅”的习俗。小时候经常被父母耳提面命,正月不得理发,等到了二月二龙抬头,才允许理发。而实际上,正月剃头死舅舅只是一个讹传而已。
一是在传统身体观念中,头发发自精血,正月是萌发的时候,剃发违背天时,所以不宜。
另一种说法是,“剃头死舅舅”的发源,是满清推行的剃发令。
为了统一全国的服饰,清朝统治者强迫所有的汉人学满人的样子,把头发剃光,留后脑勺的一小撮扎成个发辫。并且这条辫子的形制在整个清代还在发生着变化。
正月不剃头的习俗起源于1644年清廷颁布剃发令的前后。那时候满清入关,强令汉民族剃头,剃掉额前的头发,在背后梳一条辫子。
可这种发型和死舅舅到底有什么关系呢?
在顺治年间,剃头令被作为了制度来强制实行,但是清朝的统治当时算是外族统治,引起了汉族人的反感,违抗朝廷剃发令的人比比皆是。
意大利人卫匡国来到中国游历时,恰好是剃头令正在推行的时期,他看见很多中国老百姓为保留自己原来的发型而不惜进行武力斗争时大惑不解。
他的书《鞑靼战纪》中这样写道:
“士兵和老百姓都拿起了武器,为保卫他们的头发拼死斗争,比皇帝和国家战斗得更英勇,不但把鞑靼人赶出了他们的城市,还把他们打到钱塘江,杀死了很多鞑靼人。实际上,如果他们追赶过去,也会收复省会和其他城镇,但他们没有继续发展胜利,只满足于保住了自己的头发。为剃头而不惜掉头,这是意大利人很难理解的。”
可任时间匆匆流去,总有些事情会发生改变。随着满清统治者渐渐弥合民族矛盾,满汉间的隔阂不再那么大,于是剃掉半个脑袋头发的发型也就被保留了下来。
但是旧国情节却是很难消解的。
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版《掖县志》里写道:“闻诸乡老谈前清下剃发之诏于顺治四年正月实行,明朝体制一遍,民间以剃发之故思及旧君,故曰‘思旧’。相研既久,遂误作‘死舅’。”
所以“正月理发死舅舅”并不是正月理发真的会死舅舅,而是清代生活的汉族人把正月不理发作为思念旧国的一种方式。但久而久之,民族矛盾缓和了,“思旧”也就误传成了“死舅”。
《黄帝内经》里“四气调神大论”中“春三月”有一段话:
“被发缓形,以使志生,生而勿杀,予而勿夺,赏而勿罚,此春气之应,养生之道也;逆之则伤肝,夏为实寒变,奉长者少。”
这个古老的说法,可能也使古代的人们对正月里剃头比较忌讳。
到了正月,天地间的阳气逐渐上升,所有万物都开始向外散发生长,根据“天人合一”理念,人也要顺应自然,早睡早起,穿着宽松的衣服,把头发解开,让它披散在肩上,要让头发自由地生长,而不应该剪断头发;也不能把头发扎得紧紧的,如此就会阻塞人的生发之气,也就约束了人体生机的勃发。
不但如此,为了人能够充分得到这种“生发之气”,还鼓励人们都出去踏春(这就是自古沿袭到今天“春游”的来历),当我们人体置于大地上一片绿芽初生的勃勃生机之中时,我们与天地合而为一,自然界的巨大能量就能灌输到我们人体之内。
春天五行为木,木对应人体的肝胆与筋脉,还主我们的情志。春天正是我们养肝护肝的最佳时间,也是我们舒展调整自己的情绪的最佳阶段。
现在很多地方依然保留着正月不剃头的习俗,但是真正的原因,已经很少有人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