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南章丘相公庄167年前发生的拾金不昧故事,挺感人的,你看看

2019-06-22   飘零章丘行

文/郑中运

拾金不昧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当下在网络、报刊上也经常看到很多拾金不昧的好人好事。那么在古代有没有拾金不昧的事情呢?答案是肯定的。章丘相公庄道流村的《郑氏族谱》中就记载了167年前发生的感人的拾金不昧故事。

族谱中是这样记载的,清朝咸丰二年(1852年),郑氏族人郑希程,字子山,于初冬十月的一个早晨,赴庄外走动,发现一棵大树下有一包袱,抬头张望,四处无人,心想,此包袱一定是有人丢失,那丢失之人一定焦急的很,不如坐等失主来找。等了很长时间,无人认领,只好回家。将包袱打开一看,内有女丝绸衣服两件,白银四十多两,这在当时应当算做贵重物品,何况又有白银,数目可观。

郑希程不是贪财之人,“(郑希程)天性刚直,勤俭孝友,见义勇为,临财不苟……”意思是说,郑希程生性耿直,勤俭持家,孝敬父母,广交朋友,见义勇为,颇具正义感,见财不动心,不贪意外之财。因此,他想来想去,便写了十余张失物招领启事,张贴于附近四外八庄,以便认领。

这个包袱是谁丢失的呢?据族谱上记载,此人是长山北李官庄,名叫石成福,他当时在东昌府(今聊城)做贸易经商,因其母有病,捎信让他回家探视。他接到信后,心急如焚,于是带上给母亲做的二件丝绸衣服,四十多两白银,连夜驰归。谁知走到相公庄外,忽遇狂风,只好走到树下,解下背上包袱避风,等到风息便急忙匆匆而去,谁知却把包袱忘在了树下。

石成福回到家,母亲见儿归来,一高兴,病好了一大半,母子情长,说个不完,等检点行装时,才发现包袱不知何时遗失,母子二人,顿时大惊失色。石成福自恨不慎,几次自寻短见,均被人救下。一家人由喜转悲,自不必说。忽一日,适有邻居有人前来告知,说是他自济南回家,路经相公庄,见张贴有拾物单,上写拾到包袱一个,不知是不是你丢失的那个,你可以前去看看。石成福听罢,心里升起一丝希望,可巧,他叔石振江走了进来,自石成福丢了包袱,他叔知道后也是百般托人打听,知道相公庄张贴招领启事后,便来约侄子一块前去认领。

叔侄二人来到郑希程家,说明来意,郑希程便令叔侄二人说出包内何物,丢失时间,结果,说的情况和包内实物丝亳不差,于是,郑希程便拿出包袱,让叔侄二人查验,石成福见包内物件一样不少,当即跪下纳头便拜,连忙道谢。嘴里忙说,您大恩大德,救了我一命,救了我全家。并拿出一绽银子作为酬谢,郑希程坚辞不授,“公慨然曰,物归原主,吾愿足矣,何谢之有,公拾金不昧,亦今之古人欤。”

这便是清咸丰年间拾金不昧的故事。正是:拾金不昧传佳话,品德高尚美名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