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孩子,就让他晚一年上学!

2019-04-23   瑞丁老爸启蒙之家

表妹的女儿是九月份出生的。她刚生产不久,我们去看望她的时候,发现她一脸沮丧的样子。细问之下才知道,原来是因为小外甥女的生日比预产期晚了几天,成了实打实的处女座不说,今后上幼儿园和小学都要比8月份的孩子晚一年。

以表妹大咧咧的女汉子性格来说,本来没把这点小事挂在心上。但是,这两天来看望她的小姐妹个个脸上都挂着一副遗憾的神情:“哎呀呀,怎么就差了这么两天呢,以后可要比别的孩子多浪费一年的时间啦!”众口铄金,表妹的心情也就慢慢晴转阴,觉得自己怎么这么不争气,让女儿一出生就输在了起跑线上了。

我笑了笑,真是咸吃萝卜淡操心。换做是我,真是高兴还来不及呢。我才不要自己的孩子早一年上学,我要陪着孩子慢慢长大。

01

做老师的时候,看到过很多家长使出各种手段,就是为了让孩子能够早一点上学:找校长、走后门、甚至还有为此费尽心思更改孩子出生年龄的。

也有朋友的孩子的生日是在9月份的。尽管我一直劝他们放宽心,可是搁不住爷爷奶奶外公外婆轮番的压力,孩子的爸妈孩子最终还是找了各种关系,带着孩子低声下气地去求小学校长。他们的关系还算硬,校长勉强同意了孩子提前入学,但前提是如果实在跟不上,就还是得回去上学前班。可以想见的是,无论是爸妈还是孩子,今后的日子都不会过得轻松。

我知道,其实爸爸妈妈们只有一个希望:让自己的孩子比别的孩子早一年站上人生的起跑线。这样的心情我可以理解。不过急于求成就会事与愿违。

很多人都忽略了一个事实——越是在幼儿阶段,年龄差异在孩子身上的表现就越是明显。在幼儿园小班和中班阶段,两个相差几个月的孩子,在自理能力、认知水平、社交能力上就可能有着天壤之别。即使孩子到了幼儿园大班和小学一年级,一岁的年龄差距依然可以在孩子身上留下非常明显的差异。

跟我学习阅读的两个孩子都上大班,但是一个生日在10月,一个生日在8月,相差近10个月。可以很明显的感觉到,年龄较小的那个孩子的接受能力要差很多。大孩子读一遍就可以记住的内容,小孩子可能就要读上三遍四遍;大孩子很容易就理解的故事情节,可能根本超出的小孩子理解的范畴;大孩子可以安安静静坐上40分钟,小孩子可能安静半小时都还有困难。

年龄较小的孩子又十分敏感。刚开始上课的时候,他真的比较可怜。有一次下课的时候,他甚至问我:“老师,我是不是比较笨呀?”我说:“不是的,只是你年纪比较小而已。”我花了大量的时间来鼓励这个孩子,课堂气氛才慢慢好起来。所以,让不同年龄的孩子融洽在同一个课堂上,需要老师付出极大的心力和技巧。但是,在一个老师需要面对三四十个孩子的课堂上,这几乎是一个无法完成的任务——老师只能根据教学大纲和大部分孩子的程度来安排教学进度。

我曾见过很过小学一年级的老师,因为实在无法照管年龄较小的孩子,把大部分的教育责任都推给家长——所有孩子在学校跟不上的功课都需要家长在家里进行额外的辅导。这极大地增加了家长的压力,而家长又往往会有意无意地把焦虑转嫁到孩子的身上:“都怪你这么笨,给我惹这么多的麻烦!”

我们的孩子是很难在这样的环境中获得学习的自信和快乐的!

02

同事的孩子上幼儿园的时候,也比别的孩子早了一年。这倒不是她的本意,只是孩子三岁的时候,家里出了点事,家里人实在没有时间照顾孩子。但是附近的幼儿园有没有小小班,只好让孩子跟着小班的孩子一起上幼儿园。

她说,这是孩子最难熬的一年。因为孩子小,老师需花费很多额外的精力来应付孩子。好在老师比较负责,因此这还不是最大的问题。最大的问题是,班里几乎没有孩子和他一起玩。三岁和四岁的孩子在表达能力上的差异实在是太大了,四岁的小女孩已经可以完整地表达自己的想法了,可是同事的孩子却连一句话都说不完整。他在幼儿园里几乎没有朋友,差不多是被排挤除了集体之外。他也从一个好活泼的萌小子变成一个郁郁寡欢的闷孩子。我可以感受到,孩子的自信心也受到了不少的影响。

因此,第二年的时候,同事坚决让儿子又上了一年小班。他说:

“一年的人生对我们大人来说可能并不是那么珍贵,我们总归还有再来一年的机会。但是对孩子来说,一年的成长如果失去来了,就真的再也回不来了。以前没有切身的感受,但是这一年,儿子很好的教育了我。3岁的孩子就应该做3岁的事情,和3岁的孩子一起上学。抢先一步,对于孩子来说并不是帮助,而是一种折磨!”

曾有研究提到过,对于运动员来说,年龄大一点,哪怕大几个月,从小受到教练的关注就不一样。文中用加拿大冰球队员作为例子,如果你看他们的生日,十有八九都是一、二月份出生的。生日生在大月份,从小就吃香。虽然每个人发育不同,但大体上来说,大几个月的人,就比小你几个月的人更成熟,更受教练青睐,从此有了更多的心理暗示:我就是最好的,我有信心做好。教练越鼓励这样的孩子,孩子得到的重视越多,日后这个孩子成功的几率也大。

03

郑渊洁说过:“倘若将人生形容为一场竞赛,“起跑线”的比喻是恰当的。但是,“输在起跑线”上只适合短程竞赛,例如百米赛。如果是马拉松那样的长跑,就不存在输在起跑线上的担忧。相反,马拉松比赛赢在起跑线上的运动员,往往由于没有保存体力,致使起个大早,赶了晚集。”

不能更认同了!

有一次在餐厅,看一个孩子吃饭。孩子大概三四岁,不太会用筷子,一遍捣鼓一边吃,半天也没吃完。旁边的外婆等急了:“你太慢了,我来喂你。”一边的妈妈摆了摆手:“妈,让他自己自吃吧,慢慢来,我们又不急。”

真是一个好妈妈!

孩子成长就是这样一个过程,完全不需要我们心急火燎。孩子的成长,值得我们慢慢等待!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