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作家方晓莉)
(备注:本文作者是国学爱好者,一名网文作家兼编剧,也参与部分传统文化书目的编写。)
林鹄先生的《忧患:边事、党争与北宋政治》一书当中提及,辛德勇教授的《制造汉武帝:由汉武帝晚年政治形象的塑造看<资治通鉴>的历史构建》中提及的汉武帝形象,林鹄先生指出这是“司马光为了反对王安石变法,刻意在《资治通鉴》中采用不可信的材料,建构出主动忏悔的汉武帝晚年形象”。
林鹄先生采用三点说明“没有证据表明,司马光因为政治观点刻意在史书中扭曲汉武帝形象”:这点说明,我予以赞同。但是,没有证据表明其人因为政治观点刻意在史书中扭曲汉武帝形象,但并不代表其人实质行为,实际上是故意给人制造成偏颇之感。而制造的目的,个人认为是为了说服,为了趋向于自己的政治偏见。
(但他的观点表面上看起来较为客观。个人认为这是他的局限性所致。)
(真正做文学的人,一旦内心有所偏狭,他又怎如司马迁一般做踏实工夫呢?……此是局限所在。)
(备注:司马迁画像,来源于网络,感谢分享。)
也就是说,无论那三点,是否曾经引用汉武帝晚年与太子发生冲突与王安石有关,且《通鉴》相关部分在王安石变法前就已经完成(这里我仍然需要插播一段:司马光是不是《史记》搬运工?整本《资治通鉴》用了多少司马迁的材料?这实在令我错愕!……如此仓促之史学研究,而体现其“价值”,也是世所罕见。),另外就是说明汉武帝未曾悔过,说是源头在于班固《汉书》(也可以这么说),三是汉武帝与太子因为政见不和的记载出自于的《汉武故事》,并非无可争议的定论:那就说明,其实还是存在遐想空间?……但这个您也可以忽略。
但总体说来,我个人认为,看不到的事实好像看起来如此,但不能否定其人立场,其人一切立场从个人政治利益出发,当司马光从此局入手,那么其人观点必有偏颇,一旦偏僻之处,而其人所引用的材料与观点,是否存在扭曲,是否刻意扭曲,已经不太重要,重要的是他要达到他的说服目的而已,而他的说服目的是与其人政治倾向有关。
因此,我可以赞同林鹄先生的看法,但我仍然觉得这不能否定掉司马光在说服一事上,因其政治利益偏向,而采用了失当的做法。
而其做法,在于其局限性所致。
参考资料:
1,辛德勇,《制造汉武帝》;
2,林鹄,《忧患:边事、党争与北宋政治》,上海人民出版社,P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