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时一年,唐代“重宝”终于重见天日,专家:桥梁史的无价之宝
1988年发生了天灾,黄河水位急速下降,却导致了四尊铁牛重回人间。原来作为古代黄河上的著名渡口蒲津渡便在黄河东岸,而在历史典籍上记载,浦津桥和开元铁牛也在此处。
然而沧海桑田,地转星移,黄河东移,铁牛没入水中,不仅消失在了人间,也消失在了历史当中。在当地老人们的回忆当中,每当枯水季节之时,有好游者下水,还能摸到铁牛的牛角,但是因为铁牛吨位实在太重,也是因此保存了下来。然而,在枯水季节,行船却得小心这些牛角,那么,这些铁牛到底是何方神圣呢?
在经过修复之后,铁牛也恢复了漆黑如墨的外表,看起来极具质感,虽然是死物,却也是有着大名,便是开元铁牛,也可以称其为唐代铁牛。
据史册记载,这些铁牛在开元十三年间铸成,其作用是为了稳固蒲津渡桥,维系交通。然而,随着朝代的变迁,终于浦津桥还是倒塌了,而铁牛也被泥沙淹没,作为盛唐时期开元盛世的精美工艺品,便也消失在了人间。
开元铁牛作为蒲津渡遗址当中最为耀眼的一个工艺品,因其厚重的打磨技术使得开元铁牛保存极为完整,到今天也具备观赏价值,而在四尊铁牛的旁边,也各有一铁人,就好像在赶牛一般,两牛一组前后排列。
细看铁牛的整体构造,每一尊铁牛高都可达到1.9米,比一般人都要高吧,长约三米,宽约1.3米,横轴直径有0.4米,长达2.3米,总体来说,铁牛算是一个庞然大物了,
据有关方面测算,每一尊铁牛的体重都约40吨,也不知当时是如何将这铁牛固定在桥头的,而且四尊铁牛与铁人形态也是不相同的,但是大小基本一致,就像当时的秦兵马俑一样,表情丰富。再来看铁牛的造型,非常生动,粗壮的前腿仿佛向外踢蹬,而后腿蹲伏,抬着牛角,昂首挺胸,看起来非常强壮。
不要以为铁牛仅仅起到装饰作用,在古代,铁牛的作用可不小呢。易经中有言,牛象征着土,土是克制水的,所谓兵来将挡,水来土掩,因此铸造铁牛将其安置在河岸,也是旨在抑制肆意泛滥的黄河水。
毕竟在古代,黄河一决堤,那就是一泻千里,危害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因此在加强提防的同时,也要有心灵上的安慰,毕竟在古代讲究阴阳相对,天理至上。
当然在铸造蒲津桥的时候也铸造了四个铁人,还有七星铁柱,七星铁柱仿北斗七星布局,再加上铁牛象征着土,故而两者相合,囊括宇宙。但事实上七星铁柱在现实生活中也是有意义的,那便是方便行船锁船。
而那四个铁人也是有此作用,作为具备功能和欣赏性的艺术珍品,是技术和艺术的合二为一,也代表了我们国家对世界桥梁冶金还有雕塑事业的贡献,可以说,这四尊铁牛铁人以及蒲津桥是我们国家桥梁史上的无价之宝。
最为奇妙的一点是,这四个铁人代表着四个不同的民族,像前文说到的这四尊体型庞大的铁牛,都是用来拴铁锁的,然而这铁索与船相连,而船便是黄河上最早的浮桥,连通着山西,陕西和河南。
是最早的古代劳动人民相连的方式,如今这四尊铁牛已经再也不可能回到以前的工作岗位上了,但是其所代表的精神却是传了下来。黄河铁牛也是见证了唐代国力的强盛和我国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
最后,再多的历史硝烟终究敌不过时间的刷洗,古朴厚重的黄河铁牛如今静静地卧在山西,迎接着世人的眼光,传递着厚重的文明与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