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音版”赤子之心文/蒋伟翰

2020-01-29   终南文苑



孟子云:“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意思就是伟大的人不偏离他的纯洁善良之心。老子也曾说过:“含德之厚,比于赤子。”认为单纯的心本身就是一种美德。显然,赤子之心代表着一种做人处事的高尚境界。那么,什么是赤子之心?在现今纷繁旖旎的现实生活中,如何对待一颗赤子之心?值得我们考虑。俗话说:“以人为镜,以史为鉴。”我想一位文学家的经历给了我们答案。

  苏轼是北宋文坛的领袖,在诗词、散文、书画等多方面都卓有所成,但在仕途上却时常碰壁。苏轼一生几乎三分之一的时间都在贬谪中度过。自乌台诗案起,被贬黄州数年,后东山再起,却不料不久又流落荒夷之地,苏轼的幼子也在奔波中夭折。这样接连不断的灾难随便抛给我们一次都足以使我们一蹶不振,但东坡却能一次次在挫折中蜕变,找寻人生的乐趣。

  那他究竟是怎样做到的呢?让我们走近东坡先生,把镜头转到黄州。这是一个平凡的早晨,几声渺远的鸡啼伴着些许初阳的晨辉漏进一间青石小屋,推开东坡朦胧的美梦。他揉揉眼睛,穿好衣服,煮两碗稀饭,就着点自腌的酸菜,解决了早餐。百无聊赖地看着书,打发打发时间。诶,他突然一拍手,想起隔壁何家在聚会,于是起身就走。到了何家,几个人围坐一团,桌上放着一盘煎饼,吃起来酥脆无比,东坡就问:“老何,这煎饼叫啥?”老何就奇怪了:“不就是煎饼么,你要叫啥?”“行,那就叫为甚酥了。”坐了一会,觉得无聊了,起身就走。不一会,东坡又溜达到了老潘家,来讨酒喝。不过这酒喝起来酸酸的,东坡就吐槽了:“呀,老李,酒酸了,是不是水放多了?”老李说:“可能吧。”“这酒有名字吗?”老李摇摇头,“好,那就叫错煮水吧。”

  第二天,朋友们一起野炊,望着山间百花盛放,一片春意盎然,再看看腰间葫芦里的错煮水,袋子里的为甚酥,即是吟诗一首:野饮花前百事无,腰间唯系一葫芦。已倾潘子错煮水,更觅君家为甚酥。

  这就是苏轼贬谪生活的一天,平凡而富有浪漫的一天。在如此绝境,能翩然逍遥,写下“大江东去”,做出流传至今的东坡肉,还代言了两个知名品牌:为甚酥,错煮水,凭的是一颗真挚而又可爱的赤子之心。他所作所为,所感所想,都由心所发。而正是这样一个有着孩子般随性,孩子般质朴,孩子般天真烂漫,甚至是像孩子一样有着一点点鬼机灵的人,成就了“竹杖芒鞋轻胜马,一蓑烟雨任平生”的无畏苦难的赤子之心。

  显然,这样的人生态度与幼稚毫无瓜葛。赤子之心不是无知,更不是愚蠢。赤子之心也不需要你去和小女孩别扭地跳着皮筋;更不需要在为人处世上装出笨手笨脚的样子来显得憨厚。苏轼这样说过:“我眼见天下无一个不好人。”朋友说他笨,但他却说:“不觉得我们都活得太聪明了吗?”是呀,带着对生活的热爱,对世界的热爱,带着一颗真诚的赤子之心,生活又何尝不是美好的呢,世界又何尝不是可爱的呢?